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题所述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二、习惯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教师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既要正面引导,也需要强制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说普通话,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例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我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时必须清楚整洁,有速度。每周一次评比,做得好的同学,我会在他的本子上贴上一个小的红五星以示奖励。每月一次总结,全部优秀的换成一个大大的黄色的五角星。这样,在全班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整洁有序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稳步提高了。
三、课堂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如学习童话时,我总是让学生们自选角色表演课本剧,另外,我还经常采用猜谜语,分角色朗读,小话剧表演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文中情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将个人爱好、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既呈现出语文教学的共性,又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寓言二则》时,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要求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讲故事,再互评出故事大王。每个学生都渴望当故事大王。自学时就非常用心,讨论也异常热烈,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内容已了然于心,关键词汇也掌握了,为下节课深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平时,只要涉及到启示感悟的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并给与他们肯定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乐于也善于表达了。
四、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我校的“诵读经典,文化健身”的主题活动,我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朗诵会。结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求学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还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3、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倡导国学育人。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精选古代经典子籍,指导学生阅读。
4、还可以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语言表达学会交流,读书报告会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爱促学,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让学生凭借着坚实丰富的语文素养,放飞明天的梦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8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让他们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并独立解决。与此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步入社会后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更好地与人交流,适应社会。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和社会有极强的好奇心,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是非观还不是很明确,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在新课改实行后,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前进。
一、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素养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后天培养得来的,包括个体的思想品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事物的认知等要素。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语文知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以及待人接物的能力[1]。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文字的美,锻炼小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的处理问题。在小学阶段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其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生从教学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下文将从具体的实践过程,详细分析如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在语文教学准备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课前的准备阶段,语文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认识。教案编写时,要注重对问题的设置,在课前预习阶段就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小学生独自去进行课文的阅读,发散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课文内容[2]。这样做能够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使其独立思考,根据相应的问题去阅读文章,培养其文化素养。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的预习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这只乌鸦?由于小学生还处在想象力丰富的阶段,所以老师得到的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本身就更有趣味性,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应挑选一些优美的诗句或是一些有哲理的句子,让小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或是自主思考,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学魅力,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培养其认识美、发现美,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例如在《赠汪伦》一课的学习时,可能学生对诗句独立进行解读,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去想象当时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李白与汪伦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以及桃花潭美景。在这个时候也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当时的情景,将画赠给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除此之外,在教学时还可以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诗句中的美景。
四、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应只让学生去做课本上的习题,而应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上去进行课后作业的设置。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与待人接物的能力。在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并且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滥竽充数》一课的课后作业布置中,应对南郭先生、齐宣王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指出南郭先生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指出他错在了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一一点评,不正确的地方要及时指出。使学生得以改正,并且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使自己的学习能力真正的提高,而不是学习南郭先生那样钻空子,最终还是会被发现。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小学语文课堂的很多文章都是很有哲理性、教育性的,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工作中更好的去执行。
五、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课程、写作课程以及口语交际课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教师需加强这几个方面的引导。在阅读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水平选取适当的文章,文章要蕴含一定的道理,对小学生的是非观念进行引导,要选取语句优美、能够引起小学生兴趣的文章,对其进行一定的培养。并且可以适当的使用高科技手段,通过视频、音频或是播放图片的方式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革新[4]。阅读课上可以给学生播放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
第2个回答  2018-04-12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应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通过兴趣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二是要注重理解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对学生的最好熏陶,更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涵养;

三是要与时俱进地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之心和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最终达成培养学生除听说读写思能力之外的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素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12
1、青春,是三月争奇斗艳的花朵,是七月缤纷的太阳雨,是十月灼人的红叶;是喷雾的旭日,是竞发的百舸,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是弹着欢乐的琴弦,是一路坎坷,一路执著地奔向大海的小溪,是挺直了躯干,舒展了满怀的葱茏,热烈地拥抱蓝天的白杨.

  2、亲情是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背影,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3、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4、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5、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骨气就是叶挺“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

  6、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第4个回答  2018-02-16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