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原文和译文。

如题所述

《凿壁借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注释:

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启示

外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原因,外因只是会影响到事物的变化而已,而且外因想要发挥作用,必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效果。从《凿壁借光》可以看出,在没有条件的前提下,是可以通过变通创造条件,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学习面前,艰苦的条件并不会成为障碍,缺乏条件可以主动去创造条件,要拥有坚持不懈和顽强的意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5
凿壁借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没有实现,于是,他想办法去邻村找来一位名叫文不识的人,当他的老师。那时侯,当农民的孩子,想要读书是很困难的。匡衡回老家整天帮人耕地,早晚都不空。但匡衡心中已有主意,不怕吃苦,还为自己能读书回去耕地不误而高兴。
文不识曾疑惑地问:“你这个农夫,从哪儿得到这么多的文化知识?”
匡衡说:“先生,我是同乡人,流落到这里做农夫,所安家的地方颇穷,没有钱来买书读,要是我能够读更多的书,我愿意多干些力气活。”
文不识听了匡衡这番恳切的话语,就同意可匡衡的请求。
在文不识家几年,匡衡不仅读完了文不识的藏书,也给文不识家带来了帮助,因为那时的农事都很落后,用牛耕地固然好,但有时牛会生病,一下搞不好就荒废了。
匡衡心灵手巧,在农事上遇到的问题,总是叫文不识惊讶。文不识很高兴,就把匡衡推荐到一个大户人家去做门客。这大户人家有好多藏书。匡衡把自己对阅读的渴望告诉了这户人家的主人,提出要在这里做佣工来换取读这些书的权利。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
后来,匡衡终于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第2个回答  2023-08-01
凿壁借光的原文是《列子·汤问》中的一句话:“夫凿壁者,非以明室也,乃以见阴阳也。”译文是:“凿壁借光的人,并不是为了照亮自己的房间,而是为了看见阴阳的变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