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固溶处理”?

定义、简单过程或工艺?

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

固溶处理为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适用于以固溶体为基体,且在温度变化时溶解度变化较大的 合金。先将合金加热到溶解度曲线以上、固相线以下的某一合适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使第二相溶入固溶体中。在水或其他介质中快速冷却以抑制第二相重新析出,可得到室温下的过饱和固溶体或 通常只存在于高温下的一种固溶体相。

扩展资料:

固溶处理的相关要求规定:

1、根据相应的相图来确定,上限温度接近于固相线温度或共晶温度。

2、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将导致低熔点共晶和晶界相熔化,即产生过烧现象,引起淬火开裂并降低韧性。最低加热温度应高于固溶度曲线(图示中的ab线),否则时效后性能达不到要求。

3、使合金组织充分转变到淬火所需状态。保温时间主要取决于合金成分、材料的预先处理和原始组织以及加热温度等,同时也与装炉量、工件厚度、加热方式等因素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固溶处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2-19
固溶体
所谓固溶体是指溶质原子溶入金属溶剂的晶格中所组成的合金相。两组元在液态下互溶,固态也相互溶解,且形成均匀一致的物质。形成固溶体时,含量大者为溶剂,含量少者为溶质;溶剂的晶格即为固溶体的晶格。
● 固溶体的分类
按溶质原子在晶格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
1、置换固溶体 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中的结点位置而形成的固溶体称置换固溶体。当溶剂和溶质原子直径相差不大,一般在15%以内时,易于形成置换固溶体。铜镍二元合金即形成置换固溶体,镍原子可在铜晶格的任意位置替代铜原子。
2、间隙固溶体 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称间隙固溶体。间隙固溶体的溶剂是直径较大的过渡族金属,而溶质是直径很小的碳、氢等非金属元素。其形成条件是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直径之比必须小于0.59。如铁碳合金中,铁和碳所形成的固溶体――铁素体和奥氏体,皆为间隙固溶体。
另外,按溶质元素在固溶体中的溶解度,可分为有限固溶体和无限固溶体。但只有置换固溶体有可能成为无限固溶体。
● 固溶体的性能
当溶质元素含量很少时,固溶体性能与溶剂金属性能基本相同。但随溶质元素含量的增多,会使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固溶强化。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都会产生固溶强化现象。
适当控制溶质含量,可明显提高强度和硬度,同时仍能保证足够高的塑性和韧性,所以说固溶体一般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因此要求有综合力学性能的结构材料,几乎都以固溶体作为基本相。这就是固溶强化成为一种重要强化方法,在工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
第2个回答  2020-12-09

第3个回答  2019-11-02
"固溶处理"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将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足够长的时间,使可溶相溶入固溶体基体中,然后快速冷却至室温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在中国大多数书刊中,往往将固溶处理看作是含义更广泛的“淬火”的一种形式,这是因为固溶处理工艺采用快速冷却操作。但也有文献将固溶处理的含义限于加热和保温两个阶段,而将随后的快速冷却单独称为“淬火”。
"固溶处理"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若将合金加热到第二相全部或最大限度地溶入固溶体的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然后予以速冷以抑制第二相重新析出至使室温下获得过饱和固溶体这种热处理称为固溶处理
例如:
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耐腐蚀性的原因是其基体的电极电位高,不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但经过各种热加工后,会在其内部生成一种含铬很高的碳化物:Cr23C6,它会导致周围基体组织中铬的含量大幅度降低,从而使基体的电极电位下降,其耐腐蚀性也会降低,进行固溶处理的目的就是消除已出现的Cr23C6,使它重新溶入奥氏体中,改善奥氏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而你说的亲磁主要是经过冷加工成形时产生的,亦可通过固溶处理来消除。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固溶处理
定义:将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使合金中各种相充分溶解,强化固溶体,并提高韧性及抗蚀性能,消除应力与软化,以便继续加工或成型。

适用:多种特殊钢,高温合金,特殊性能合金,有色金属。

尤其适用:1.热处理后须要再加工的零件。
2.消除成形工序间的冷作硬化。
3.焊接后工件。

工艺:太复杂,如有需要,可联系我。具体问题,具体解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