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的“品牌计划”不能用了,台铃怎么办?

如题所述

本文2400字,阅读预计7分钟,欢迎享用。


先看个旧新闻:

2019 年, 1 月 17 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连发两文:

《 “ 国家品牌 ” 作为广告用语违法!》

《市场监管总局就 “CCTV 国家品牌计划 ” 涉嫌广告违法问题约谈中央广电总台》


其实这事没那么神奇, 本质上就是“黄金时段硬广 + 宣传片定制”的大客户套餐 ,谁买得起,谁就给自己贴“国家品牌”这个标签,去引导消费者形成高价值的品牌认知。

对应, CCTV 设计了一整套很牛逼的官宣策略,帮助掏钱的金主们可以有 100 个方式把自己和“国家品牌”四个字发生亲密关联,什么品质追求啊,企业精神啊各种背景各种内涵各种深度匹配。

例如,在通稿里面通常会有以下几句话:

1、获得殊荣是企业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品牌计划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

2、彰显在行业里的领跑者地位,

3、引领本土品牌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型,

4、提升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心。

——作为一名消费者,你咋知道我就对品牌认可呢?有咨询过消费者的意见吗?我的信心是靠广告来提升的?

当然,媒体卖广告天经地义,企业买曝光买背书也合乎商业逻辑,而且,“国家品牌计划”这个 title 确实也是空前诱人,只不过,“国家”俩字真心不能乱用。

(长按图片分享到朋友圈)

电动车行业的“国家品牌计划”对标


爱玛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电动车企业, 2017 , 2018 两年在业内独霸“国家品牌”的名头,也是从品牌层面上对抗雅迪“更高端”声音量的重要武器, 这个品牌投资可谓功不可没;

台铃今年大手笔掏出 2.5 亿高举高打,尝试借新国标东风发力冲进第一阵营,挺好一事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给截胡了,虽然照样拿到了黄金时段 + 人物专题,皇冠上却少了一颗亮眼的珍珠,品牌缺了爆发力。

咱们来算笔账:

2.5 亿(广告费)➗3 00 万(辆车) =83 元 / 辆,

假如台铃2019年销售 300 万辆,平均每辆车会背负 80 多元的广告费成本。

站在2019年这个要命的节点上,台铃不可能靠涨价的形式来做费用转移,那么必然是透支利润式的打法。

反观爱玛连续三年在国家品牌计划上的投入,累计金额近 6 亿元,其主因之一是冲刺上市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一个品牌要深入到用户的心智,

需要长时间、持续的推广投入,才可能把品牌建立为护城河。

爱玛上了央视 “国家品牌”的船,就不能再轻易下来,被持续绑在这个标签上源源不断的把钱投进去,这次国家品牌计划被取消, 对于爱玛而言,反而是一种解套。

站在台铃的角度,斥巨资砸广告的显性需求是把广告作为上升通道发动机之一, 销量是否如期上升才是关键 。销量上去了,继续投,销量没上去,巨额广告费会成为负担。

如果出现今年拿了国家品牌计划,明年不要了,那么这样的品牌投资站在时间的维度来看也会大打折扣。

(长按图片分享到朋友圈)

没了“国家品牌”,一定是坏事?


任何事情都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1、 站在电视媒体广告投放的角度, 要么做剧,要么做综艺,要么就是黄金频道黄金时段 。台铃虽然失去了一个标签 但是拿到了央视的黄金广告位,跑得更远的宣传片依然在持续不断的播出,同样抢占了 高空覆盖的顶级位置

而实际上,用户不会因为广告上多或者少了 “国家品牌计划”这个标签就改变对台铃的认知。

2、 站在渠道的角度,台铃的 大手笔投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公关传播 ,这个动作背后所传递的决心、信心对整个行业的经销商群体形成了强大的覆盖和影响力,作为渠道为王阶段的电动车行业,台铃 “搞点事情”的目的早已达成。

3、 有了冲突,反而有了二次传播的机会!

“国家品牌计划”被约谈的槽点站在品牌角度,形成了信息和认知的冲突点,会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台铃接下来动作的期待值。

台铃的市场部门完全可以借助这个槽点所形成的认知冲突,设计二次裂变的复合传播玩法,取得比单纯“国家品牌”更有持续传播力的话题流量,在业内实现声音量的倍增。

比如, 联合国,环境署,电动出行合作伙伴 ,甭管是否要给环境基金捐款,其实都很好。

可惜到今天还看到台铃在自己的公众号里面挂着“国家品牌”的title,负责公关的小伙伴要好好补习了。

4、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 台铃解开了需要持续巨资贴标签的束缚 ,2020年至少可以把 2 亿以上的资金用在更灵活的品牌打法上,而不是一直被绑定,这对于台铃反而是一个更好的结果。

陈名友是台铃的战略咨询合作伙伴,陈总的“新营销转型”模型在企业去广告中心化的结构下,必然获得更多资金注入,在“广告 + 渠道 + 促销”的传统打法基础上,逐步夯实台铃属于信息互联网时代的自有营销策略。、


第一招:找个来头大的机构,做认证背书

最大的骗局莫过于两个人、两张桌子、两部电话的 全国牙防组、中华口腔医学会。

第二招:花小钱去各种榜单贴金

这个就不细讲了,搞榜单这事早已成为让金主爸爸掏钱的第一绝活,你掏钱,我呵呵~

第三招:大投入买高级别背书

在中国做企业,首先要学会政治经济学,老板们总是怕自己离中心不够近,所以特别喜欢给自己贴上国家、国际、全球这样的字眼,好像这样就被老百姓认同了一样。

所以,N年前先有了“省优、部优、国优”这样的认可标签,再到“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等等,最后随着背负了所有国家标签光环的 三鹿奶粉 轰然倒塌,此类标签才开始逐步淡出市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做品牌的王道,

是你的心里真正以用户为本,


用心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做好用户的交流和沟通,真正去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进而形成自身独有的粘性。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

所有试图以术取胜的策略,

最终都会被时间规则无情击穿。



OK,讲了雅迪、绿源、小刀、台铃,下一期咱们来聊聊新日的故事,周末见!

最后啰嗦两句,写字不易,感谢支持:

1、看完记得点关注,长按下面图片就行;

2、好看记得点赞,右下角点“好看”就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