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A.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释义]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B.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原是我国战史中一个成功的战例。源出于孙膑指挥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354年,魏回国由庞涓做统帅起兵答攻打赵国,一直打到国都邯郸城下,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往援助。
田忌准备直趋赵都邯郸解围,孙膑劝阻他,认为这样做不是最佳作战方案。他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现在魏国与赵国几乎打了一年的仗,双方都疲惫不堪。魏国的精兵都集中到邯郸了,国内只剩下老弱病残,兵力空虚,不如引兵直奔魏国国都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魏军一见此情一定会放弃邯郸,带军队回来援救。我军可在半途设伏兵截击。这样,不倦不但解了赵国之转,还可一举打败魏军。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计划。结果齐军大获全胜。

C. “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典故反映的道理是(

“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典故反映的道理是(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和假内象容都是现象,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面的表现,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的表现。二者都是客观的。假象常常引起错觉,错觉是主观的。

D. 决胜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成语故事

孙膑围魏救赵

E. 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历史故事

魏国被秦国打败后,魏惠王看到魏国内外交困,国势一天天衰落,很是焦急,就用重金招募有才能的人,来帮他治理国家。魏国人庞涓和齐国人孙膑是同学,一起跟鬼谷子学习军事,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庞涓听说魏王招贤就去 *** ,担任了大将,兼任军师,帮助魏惠王打了好几个胜仗,他得到魏惠王的信任。后来庞涓也来到了魏国,魏惠王让他担任客卿。庞涓其实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知道孙膑的本事比自己大,怕他超过自己,于是设计陷害孙膑。让魏惠王认为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果然中计,挖去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刻字,从此孙膑就成了一个残废人。
时间长了,孙膑终于知道自己原来是被庞涓给害的。为了逃离魏国,将来报仇,他就装起疯来。齐威王知道孙膑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偷偷派人把孙膑接到齐国去了,并且拜他为齐国的军师。
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魏惠王派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国君派人到齐国去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去救援赵国。当时如果直接去救赵国,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孙膑假装要去攻打魏国的重要城镇襄陵。庞涓听到这个消息,赶忙从邯郸撤兵,去救援襄陵。没想到孙膑早已在魏军回来的路上设下了埋伏,魏军正好钻进包围圈,被打得大败,庞涓狼狈不堪地逃回魏国。历史上把这次战役叫“围魏救赵”。

F. 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小故事

声东击西的这个故事呢,我不怎么太了解,我只知道围魏救赵的故事,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直接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国只好回军球员解了邯郸之围

G. 哪个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内容比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

愚公移山,井底之蛙,盲人摸象,刻舟求剑,一箭双雕,调虎离山,买椟还珠,东施效颦,杯弓蛇影,闻鸡起舞,按图索骥,水滴石穿,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狐假虎威,亡羊补牢都可以的哦,请采纳

H. 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故事390字.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

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

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

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

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 *** 去,占

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

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

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声东击西【故事】

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1661年4月,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占领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I. 围魏救赵儿童成语故事

【成来语故事】:
战国源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成语】: 围魏救赵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举例造句】: 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拼音代码】: wwjz
【近义词】: 声东击西
【反义词】: 围城打援
【歇后语】: 孙膑救邯郸
【灯谜】: 孙膑救邯郸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