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有哪些著名理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8-20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

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 

(1)遗忘是先快后设的。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

(2)遗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

(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五、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

传统的道德教育关注如何让儿童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而皮亚杰则关注的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如何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如何变化。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前道德、他律及自律阶段。

在前道德阶段,幼儿只是出现了道德行为的萌芽;在他律阶段,儿童严格地遵守规则,服从权威;自律阶段,儿童可以运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皮亚杰认为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刚刚接触社会生活,此时应多考虑促进儿童动作发展的训练,如抚摸、推拉和抓握等。在前运算阶段,为了促使儿童思维的发展,应该多利用游戏、童话故事、手工制作等来帮助儿童形成数、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拓展资料: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

1、萌芽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代表人物有马卡连柯、克鲁普斯卡娅、杨贤江等。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代表人物有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布卢姆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