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如题所述

第一;因为人长大后,自己的心里也就更加能够装事了。很多时候有些事情,说出来好像也没有人理解,然后也没有人能够提供好的建议,或者是产生一定的情绪共鸣。总之,好像有些话,抛出去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一样。久而久之,也就不那么愿意说话了。
第二;很多的时候更多的内容局限在闲话家常里。

主要还是因为生活圈子和朋友圈子完全不一样,所以很多事情好像说出来也没有多大意义一样。更多的时候,会选择同频的朋友相互吐槽解忧或者分享喜悦。更多的时候则是一个人自己消化,或者找对象说说。
第三;好像这是成年人的默契一样,有什么都自己扛!

小时候,依靠着父母看世界,长大后自己根据自己的成长圈子看世界。一些人觉得这是嫌弃父母,其实不是,只是很多时候不想给对方添堵。
第四;而且其实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连直接表达爱,对于我们这辈人和上辈人而言,都好像很难启齿一样。有些话就算到了嘴巴边,又会立马缩回去。其实不管哪代人,其实父母肯定是爱子女的,这点是不容置疑。
第五;甚至可以这么理解,对于我们这辈人而言,其实父母的叨叨也是一种爱。虽然有的时候听起来挺不顺耳,但是他们也确实在用自己的方法来爱我们。也许表达的方式看起来并不那么亲切,甚至有些话还不太好听。但是你仔细想想,其实这已经是父母最佳状态和能力了。因为他们也在尝试着和你接近,尝试着和你有话聊,尝试着爱你。
第六;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在刷抖音的时候,会找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内容和你分享,即使你可能一点也不感兴趣,甚至会泼冷水。小姐姐也干过这样的事情,需要好好反省一下,因为这也是父母想接近我们的一种方式而已。虽然父母不会直接表达爱,但是父母却总是怕你吃不饱。穿不暖。这不也就是爱的另外一种呈现形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14
明明渴望与人交流,却只能沉默”

你是否也是一个隐形的“被动沉默者”?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如何看待这种当下越来越普遍的「沉默」人格?”,题主的问题中,透露出了很多人的苦恼,一种可以称之为“被动沉默”的困扰:

在社交场合中一开始说话,就会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在意周围的目光;

明明心里有很多的想法和意见,但就是在关键时刻脑子一片空白,表达不出来或者不敢表达;

特别渴望与人交流,也知道与人交流是好事情,但就是无法做到大方自然地做到......

这些被动沉默者,往往因为实在太难与他人自然交流,所以总会否认自己:我不会说话,我只能尬聊,我在别人面前太容易紧张了......最后只好退缩回去,收回要表达的心。

一边羡慕周围的人可以侃侃而谈,一边用沉默来掩饰自己的一切紧张,形成所谓的在人群中“不爱说话”的一类人。

看似是主动选择了沉默,其实都是被紧张感逼着,被动地成了一个社交孤岛。

我的来访者小雅,一个大三的学生,她被这样的“被动沉默”困扰着。

去年元旦的班级party上,大家都一簇簇、一帮帮的交谈甚欢,小雅发现自己很难自如地参与任何的对话,即使对话的主题并不是她不熟悉的。

她想过要努力去做,想借这次交流认识更多的朋友,她看着别人你一言我一语,梳理了自己内心的观点,但似乎在张嘴的瞬间,有十万斤的石头压在嘴边,最终她憋红了脸都没有说出一句自己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