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原文和译文

如题所述

论语《学而》原文和译文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孔子介绍: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

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

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6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文子使太叔疾视其弟子之出入者,欲绝叔鱼与仲由。仲尼闻之,曰:“是故君子才知之不如焉,不肖者才知之如焉。夫文子独欲与叔鱼、仲由游,吾欲参乎其类,是以名之曰‘ ness ’也。”
子曰:邦有道,危矣;邦无道,危矣。
子曰:背诵诗经三百首,流利地表达,学会了隐藏(其中的)思想,我可以告诉别人其中的道理。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也,吾从先进。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君子怀疑古代的事情,是因为文献不足;小人怀疑古代的事情是因为没有文献。
译注:
(朱熹注)
参考文献:
* 《论语》
* 《论语注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