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

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

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扩展资料:

“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

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建筑新城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更名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后宰门,据《唐六典》记载,东都洛阳有个“厚载门”,元代出现了同音的“后宰门”,“厚载”应是从厚德载物而来,《西游记》《徐霞客游记》中也都有“后宰门”的记载。

西安的后宰门也许也是由“厚载门”同音演变而来。也有一说,古时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他们常从都城北门通过,所以称为北门就被称为“后宰门”。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三过村,位于户县中部,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家乡就在这里。《户县乡土志》引籍说:“禹治沣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一心为公,三过家门也没有回家看望临产和产后的妻子,后世将此传为千古美谈,便将村名改为三过村。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等驾坡,明代时,董姓人居于此地,得名董家坡,到了清初,村东聚居了许多别姓人家,取谐音名为东等驾坡,而董家坡便成了西董家坡。

清嘉庆年间的《咸宁县志》也分别记载了西董家坡、东等驾坡两个村名,而村名改为现在的等驾坡是因为当时的街道办事处在东村,便随了村名。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北院门,据清《咸宁县志》记载,此地在明代称为宣平坊,清代西大街以南为陕甘总督部院衙门,称南院,街北侧为巡抚部院衙门,称北院。

清光绪二十六(公元1899年),慈禧太后那拉氏为躲避八国联军的入侵,携光绪帝逃奔西安,先住南院,后移北院,北院成为当时的国家行政中心。各省进贡

的银两、物品也随之运进西安,有不少银号、店铺应运而生,南、北院门一带盛极一时。西安有一个地方叫鸡市拐。

据《东关旧事》里介绍,“明末清初,养鸡者集中在此卖鸡,唤作‘鸡儿市’”,后因为道路狭窄且朝东南方向拐弯,便叫作了鸡市拐,沿用至今。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粉巷,这里的“粉”可不是“脂粉”的粉,考诸方志,这条被赋予浪漫色彩的道巷,与脂粉、青楼并无关联,是因明清时期遍布磨面的作坊和粮店而得名。

据清康熙年间的《咸宁县志》记载,当时的粉巷是西安府城里的猪市所在,由此可知,粉巷是实实在在与“饮食”相关的。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湘子庙街,据元《类编长安志》载:“安上门(今南门)内街西有唐末迁杜祁公(杜佑)祠,欲呼为嵇康庙。”

史载称,杜相公庙,明代在街东段建为湘子庙,街随庙名,称大湘子庙街,偏西南街称小湘子庙街。1981年将大、小湘子庙街合并为湘子庙街。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索罗巷,相传,唐天宝年间,此地有娑罗园,种有异香的娑罗树,明代时此地称为娑罗巷。

《酉阳杂俎》慈恩寺写:“殿庭大娑罗树,大历中安西进其木椿。”“娑罗”与“索罗”谐音,清末改叫“索罗巷”。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玉祥门,也叫小西门。1926年,北洋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8个月之久,冯玉祥将军率国民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

后来,省主席宋哲元为纪念冯玉祥的历史功绩,特开此门,取名玉祥门。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端履门,明初在此处建秦王府后,在今东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王府萧墙。

当时在此街北口萧墙开一门叫端履门。此门是僚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喻的地方,端履意示行止检点之意。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北广济街,1984年唐城考古队证实,此街北端即唐承天门遗址(今莲湖公园内),宋代时修建广济渠引浐河水供府城饮用而得名广济街。

元《长安志图》载,此街称广济街,今南广济街称药市街。明清时期将西大街南侧的药市街改为南广济街,遂将此街改为北广济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09
西安的名称源自《史记》中陕西地区称陕的故事。据传,春秋战国时期叱鞭伯将军,要求自己将掌握陕西道,一切都要从其旁边发出,故尊称他为“陕西之发”,并称西安为“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