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马家窑文化广场导游词

定西马家窑文化广场导游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欢迎来到马家窑文化彩陶博物馆参观,本博物馆是专门展示马家窑文化的民间彩陶博物馆。博物馆在对外展出中,没有沿用传统的单纯文物展出的方式,而是以研究会会长王志安先生十多年潜心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成果为基础,进行综合文化展出的彩陶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是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临洮县马家窑村首先发现,后来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正式命名。从此马家窑文化就进入了历史教科书,进入了历史文化的舞台。
中华民族的远古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许多灿烂的彩陶文化,其中包括发现于甘肃秦安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是大地湾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彩陶文化类型,出现于距今约5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主要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马家窑文化精美的彩陶,从遗存数量之多,器物造型的精美,纹饰图案的绚丽等多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彩陶史的巅峰。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如同新石器时代的一道绚丽霞光,折射出远古先民的多项成就,至今还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第一展厅展出的是马家窑类型的彩陶,马家窑类型的主要特点是彩陶的最大直径在肩部,以黑彩为主,部分兼有白彩,线条流畅。图案多以水波纹为主,先民们认为生命离不开水,无穷无尽的水患,无情的吞噬着先民们的生命,于是先民又非常害怕水。恐惧产生崇拜,与是先民就产生了对水的崇拜。在崇拜水的同时,对能在水中自由出没的蛙也产生崇拜。所以描绘的动物主要是蛙图案,图案表现的比较具像,其画法类似于工笔画。
马家窑文化时期,正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文始祖的远古真实文化依据。
女娲、伏羲作为人文始祖的化身和精神图腾,大家可以看到(指展品),在这一时期的彩陶纹饰中得到了明显的反映。青蛙的蛙和女娲的娲,蜥蜴的蜥和伏羲的羲都是谐音。那么伏羲和女娲是到底真有其人还是一个综合崇拜的先民偶像?从古代对女娲伏羲画成的蛇身人面的造像中,我们就会确认,女娲伏羲就是先民们经过生物崇拜后形成的综合人文始祖的化身。
到了马家窑类型后期逐渐出现了黑红两彩,圆肩,水波纹逐渐变成了简略的旋涡纹,这就是边家林类型。
第二展厅展出的是半山类型的彩陶,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大的直径在腰部,绘画手法有了比较大的的变化,水波纹图案采用概括的线条去表现。主要由黑红两彩组成,黑彩上有锯齿纹。
首先请看这件彩陶:在大旋涡纹中,画着四个黑彩人物。人物迈开大步走在田野上,身上的兽皮树叶之类的衣服在随风飞舞。人物伸开五指撒播种子,撒播出的种子漫天飞舞。这件彩陶形象的反映了农耕文明已经产生了。请看这幅图:(这些旋涡中的小圆点是什么呢?从上到下,越来越放大,放大的图中画上了小方格。大家可以猜想一下,这些小方格在表达什么呢?根据研究会多年的研究,认为这些小方格图案就是代表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田地。随着农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田地就成了先民们最大的财富,先民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耕文明阶段。
第三展厅展出的是马厂类型的彩陶。马厂类型继承了半山类型的四圈纹,但是四圈纹的黑彩线条中,没有了锯齿纹,这就是区别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最大特征。但是正当先民们在享受农耕文明带来的收获和喜悦的同时,接二连三的水患在不断的侵害着先民们的生存和生活,战胜水患就成当时最大的社会问题和最高的社会呼声,人们看到了能在水中生存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的青蛙,于是认为青蛙是能够战胜水并驾驭水的神灵,所以马厂时期的彩陶上绘制了大量的蛙神纹。
蛙神战胜水患、驾驭洪水主要是靠强有力的腿部,而不是身体部位,于是先民们就用抽象的手法把蛙腿加以夸张,在肘关节处和足部都画上指爪,表现出驾驶水、战胜水,保护农田的强大功能。所以在蛙神的基础上,随着先民们期盼神灵战胜水的心愿加强,所绘制的蛙神图案也由最初的四条腿逐渐变为六条、八条腿(由二层、三层、画到四层时),再往多画时竖着画就没有空间了,于是聪明的先民们把原先竖着画的蛙神就横过来画,这样空间就大了,先民们进一步创造了长有许多的腿和爪的能腾空而起,驾驶万物,控制乾坤的神灵,这样龙的雏形就产生了。说明龙由蛙演变而来的。在多元的龙图腾的起源中,从蛙到龙之说,也成为一种更加有理有据、顺理成章的说法。当王会长提出这个观点时,主流媒体新华社立即作了报道。
我们从这几件彩陶看到了距今四千多年的卍字符号,大家都知道,卍字符号是佛教的佛徽,希特勒也曾拿它做过纳粹的党徽,这个符号在远古的岩画和许多地方都出现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