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泾镇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万历年间称作漕湖泾。二里长街,东起隆兴桥,西抵今康健路,遍设店铺。清康熙年间称漕河泾镇,市面在镇东,乾嘉后渐移镇中,街面西延。光绪年间,轧花业勃起,市面更盛。1924年(民国13年),江浙齐卢战起,镇大部焚毁。因地近徐家汇,又20年代沪闵南拓路、弼教路辟筑,30年代冠生园等工厂陆续兴建,小镇渐趋繁荣,有商店近50家。抗日战争时期,于1942年一度与龙华镇合称龙漕镇。是年日伪“清乡”,商贩、居民在此集散日伪统制的大米、日用品,米行和皂烛、火柴等日用百货业大盛,米店、摊多达30余户,又有轧花、榨油、面粉、棉纺等工厂、场坊开设。1945年9月有150余家商户。1949年,有128家商店、从业人员394人,其中烟什店和油酱店各有13家,茶馆12家,米店11家,饭店、点心店和鲜咸肉庄各9家,豆腐店8家,南北什货店5家,砖灰砂石店3家。棉布百货店2家。有冠生园食品厂、万昌轧米榨油厂等9家工厂。1955年有113家商店。50年代,镇郊兴建电子工业区和大学区,商市较县内他镇繁荣。70年代后,镇东设上海县竹木建材公司、烟糖果品公司、生产资料公司、五金交电公司、石油煤炭公司、百货公司,及县物资局建筑材料公司、金属供应公司、化工轻工供应公司、机电设备供应公司、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成为县内主要生产资料物资和批发商品供应地。1984年,全镇有商店43家、个体商贩147家。镇有三条主要街道,主街长1公里许,分为东、中、西街,南与漕河泾港平行,东起隆兴桥,西至康健园。街宽二三米,石块路面,1977年改水泥路面。街面多平房,二层楼参差其间,破败简陋。镇之大部份商店开于中街,为全镇闹市区。冠生园路北与漕河泾港平行,筑于1932年,原为石块路面,今为沥青路面,长0.4公里。习勤路(原名弼教路)长0.9公里,沥青路面,1979年起两侧建居民住宅22幢,学校、商店用房7幢,形成新街。镇西的康健路,原名金荣路,1932年黄金荣修筑,长约1公里。镇东北为市第八人民医院、县物资部门,镇南为上海感光胶片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