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会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这句话

如题所述

说“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是《明通鉴》,整句话是“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因此可以知道燕王是朱棣,宁王是朱权。
燕王朱棣1370年十岁时受封燕王,1380年以二十岁“高龄”就藩北平,驻守边城。朱棣善战,自不用说,不仅数次北征,招降北元大将乃不儿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到后来竟以一藩之力干翻一国,闹呢。朱棣夺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燕王善战,就不用多说了。
而宁王朱权,1391年以十三岁年纪就藩宁城,史称其“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朵颜三卫皆骁勇善战”。朱权的封地比朱棣更靠西北,是与蒙古人对峙的前沿重地,因此兵力更多且更加善战。宁燕两块封地接壤,朱权与朱棣的关系也不差。
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下令削藩,意在削除朱棣手中的兵权,39岁的朱棣先后装病装疯逃过拘捕,七月初起兵发动靖难。
在朱棣起兵之后,很快攻破了怀来(今河北怀来)。封地在宣府(今河北张家口)的谷王朱橞大惊,连夜逃往南京。朱允炆又给辽王朱植和宁王朱权都去了信,要其迅速带兵奔赴南京。辽王朱植得信后,从封地广宁(今辽宁北镇)走海路前往南京。
而21岁的朱权在得信之后,却选择了观望。
系统:您的好友【朱权】被动技【善谋】被触发,发动【隔岸观火】,按兵不动。
这就是朱权“善谋”。
朱棣出生在前朝年间,10岁封王20岁就藩,在凤阳和南京都居住了很长的时间,离开皇权中心时已经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20岁的年龄足以独当一面。而在就藩至起兵之间,朱棣在北平足足“韬光养晦”将近二十年,建立起了雄厚的人脉和军事基础,他的善战并不是一个意外。
而反观朱权,13岁离京就藩,到靖难时仅仅21岁,在外不过8年时间。朱权是太祖第十七子,从受教时间到历练程度,包括人情历练,显然都远远比不上朱棣,甚至可能也比不上朱橞和朱植。但是,面对这样一件大事,朱权并未像朱橞那样惶恐出逃,也没有像朱植那样不假思索地前往南京;尽管燕王大兵当前,朱权仍能按兵不动,既没有回京,也没有表现出倒向燕王的倾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正确的谋略。
当然,朱权之所以可以做出这样正确的一次谋断,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手中有精兵。
大宁骑兵是明朝北方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前文也已讲过,其“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朵颜三卫皆骁勇善战”,无论是近处的燕王还是远处的建文帝,都不敢贸然动他;而且朱权心里清楚,有这一手好牌,燕王和建文帝都会想要拉拢他,而他自可以凭着这手牌来为自己谋得利益。
因此,朱权一方面拒绝了朱允炆要求其带兵进京的诏命,而另一方面,也并未对燕王表示出友好。
得知朱权拒绝了自己,朱允炆一气之下诏削宁王的朵颜三卫。
虽然朱权并未对此举有过多表示,但其心里的倒向,却已经明朗了。
九月,燕军取得一系列胜利,开始考虑奇袭大宁,以取得宁王手中的精锐部队。但是,由于朱权未对朱允炆或朱棣任意一方做出友善表态,贸然强袭必定不可取。
十月,燕军由小路抵达大宁城,击败守将都指挥房宽后入城。当时朱权被诏削的最精锐的朵颜三卫仍留在城中,燕军入城时并无骚扰。朱棣向朱权哭诉,说弟弟啊你哥我这是走投无路了啊,你帮哥一个忙,给允炆大侄儿写个信,让他免我罪吧,否则哥我必死无疑啊,啊啊啊。
系统:您的好友【朱权】被动技【善谋】被触发,发动【见死要救】,收留朱棣。
因为朱允炆诏削自己的三卫在先,因此朱权心里对朱允炆不大开心,朱棣如此对自己哭诉,加上燕军之前的势如破竹,朱权认为是可以倒向朱棣这一边的。毕竟经过观望,朱权已经确认了燕军的战斗能力,如能加上自己的骑兵精锐,自己未必不能入继大统。
但是,朱权仅仅是收留了朱棣,并未对其做出任何承诺。毕竟朱棣比自己大18岁,这年龄差都可以当自己的爹了,其老谋深算并非自己可比。
可惜朱权再怎么谋,也没能谋到自己被朱棣摆了一道。
朱棣在大宁城住了几天,让人去四处公关,竟然将朱权包括朵颜三卫在内的精锐部队全数给攻了下来。朱棣提出要走,朱权按礼数送至郊外,却不曾想朱棣的燕军四下里将其包围,而跟随朱权护卫的军队纷纷倒戈向朱棣一边,朱权就这样被朱棣绑架了。
朱棣说:
“跟哥走不?”
朱权说:
“跟,跟。”
于是,朱棣带着朱权和宁王府的王妃、世子一道前往了北平,而大宁所有的军队,都被燕军收编。大宁的居民纷纷逃散,整座城市成为了一座空城。
虽然朱权谋着谋着被人反谋一道,却也不能否认他的“善谋”。
首先,朱权在收留朱棣的时候,不可能没有想到朱棣有朝一日会如此对待自己。如果朱权害怕朱棣带走自己的军队,那么从一开始就不会收留朱棣。朱棣虽然已经击败了大宁的官军,但毕竟宁王的朵颜三卫还在,若是存心想要抵挡朱棣,还是能成的。因此,走出了收留朱棣这一步,宁王自然也不会太害怕自己最后被朱棣绑票。
而朱棣既然已经谋反,自己作为离朱棣如此之近的藩王,自然会被卷入漩涡中心。朱允炆的态度已经明显,下诏削卫基本意味着对宁王已经不再信任。对于不信任自己的君主,自己又有何忠诚可言?还不如加入朱棣的造反队伍,趁乱捞个皇帝当一当。
在加入朱棣的燕军之后,朱权很快成为了朱棣的好帮手。虽然武力值不高,但是朱权的文笔不错,为朱棣起草了很多檄文,也曾为其出谋划策。但是,朱棣也忌惮朱权的善谋,因此向朱权允诺,事成之后与其平分天下。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称帝。
等一等!!!!说好的平分天下呢??????
其实朱权本身就是不相信什么“平分天下”的,他知道朱棣不可能给自己分一半领土。于是就跟朱棣说:
“哥,我不要平分了,给我改个封地吧,我要去江南。”
朱棣说:
“好啊,你想去哪里?”
朱权:我要去苏州。
朱棣:不行,苏州是京畿内,小孩子不好去的。
朱权:我要去杭州(钱塘)。
朱棣:不行的。杭州这个地方,阿爹本来是要给五阿弟(朱橚)封的,后来没封成。朱允炆那个呆皮竟然给封了他弟朱允熥,结果后来他也挂了。阿哥觉得吧,建宁(今福建三明辖内)、重庆、荆州、东昌(即南昌)都挺好的,阿弟你挑一个。
朱权:……
朱棣给朱权出的选项,都是偏远之地,朱权明白这是要赶他走。于是,朱权为了活命,也只能拖家带口地跑到南昌去了。朱棣亲自将朱权送出北京城外,并直接将江西布政司改为宁王府(差点打成宁国府= =),并没有按王府的规制重建。
但有啥办法啊?人朱棣现在是皇上啊。
对于朱权这种苦逼弟弟来说,在凶残兄长手下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好吗。
走走走,麻溜儿的,走走走。
有人跟朱棣告密,说你知道吗,朱权跑到南昌之后,找了个巫蛊来扎你小人!
朱棣派人去查,也没查到证据,心想就放他一马吧,反正都这么远了,赶尽杀绝也不太好。
于是朱权逃过了一死。
来到南方之后,朱权开始修行黄老。当时南昌一带流行净明道,朱权退而修道,并修精庐一间,日日鼓琴读书,以示自己不再觊觎九鼎之位。
后来,到了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后,朱权感受到了永乐年间严苛的法禁有些缓解,便上书道:
“大侄儿啊,十七叔觉得吧,南昌好像不应该是我的封国。”
朱高炽回复道:
“阿叔你搞笑吧,阿爹封给你南昌二十年了,不是封国是毛线球啊?”
后来朱高炽死了,朱瞻基即位,朱权又嗅到了机会,又上疏说:
“小基基啊,十七太爷跟你说啊,太爷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啊,在宁城屯田啊,几十年没有种地了啊,能不能让太爷在城外种点地啊。”
朱瞻基回复道:
“不能。”
又过了一年,朱权又上书说:
“小基基啊,十七太爷跟你说啊,太爷觉得吧,这个宗室啊,不应该定品级啊……”
朱瞻基回复道:
“玩儿蛋去。”
朱权知道自己又玩脱了,只能上书道歉。
正统十三年(1448年),69岁的朱权在南昌郁郁病逝,谥号献,称宁献王。
这样的结果倒也不算太坏,起码朱权到了也没有被皇室暗算至死。
而其他兄弟呢?
呵呵……
另外,另一个叛乱的宁王名叫朱宸濠,弘治十二年,即1494年袭藩,是朱权的五世孙。
朱权和这个朱宸濠比起来,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朱宸濠叛乱这件事,本身就挺逗比的,再加上正德皇帝朱厚照这个萌神,简直,简直,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