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膳食要怎样平衡膳食?

如题所述

1.传统膳食营养素的平衡:主食和副食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比例适当。所食动物性食物不应超过植物性食物。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生活实践中已认识到五谷杂粮是须臾不可离的主食。可见主副食比例适当是保证营养平衡的前提。

2.传统食物杂与精的平衡: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的进化历史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足营养的需要,由于微量元素等微营养素只能从外界摄取,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产生,因此杂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3.传统膳食的酸碱度平衡:瓜果、蔬菜是食物中的碱性食品,而富含蛋白质的鸡、鸭、鱼、肉类等属于酸性食品。无论日常生活或节假日,餐饮中都应掌握膳食酸碱的平衡,两者不可偏颇,要注意菜肴的荤素搭配,只有平衡方可益补得当。

4.传统膳食的冷热平衡:生冷、凉食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夏日更应慎重。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伤胃脘、咽喉。

5.传统膳食四性的平衡:根据我国药食同源的传统理论,膳食寒、热、温、凉四性必须保持平衡组合。如凡体质偏热者,尤其是发烧、急性炎症患者,应忌吃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吃寒性食物时必需搭配些热性食物;再如螃蟹属寒性,生姜属热性,吃螃蟹时要佐以姜末等等。破坏摄食食物四性的寒热平衡自然有损于健康。

6.传统膳食五味的平衡:日常膳食中,甘、酸、苦、辛、成五味调配得当,可增进食欲,有益健康,反之则会带来弊端。如甜食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功能,但食糖过多易影响食欲;酸味可增加食欲、健脾开胃,且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食酸味使消化功紊乱。

7.传统就餐饥与饱的平衡: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太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原则。同时饮食时间要有规律,即“饮食以时”。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早餐应保证,废止朝食论是不可取的。

8.传统就餐动与静的平衡:就餐前后动与静的平衡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人们每天饮食中所摄入的营养与其身体的热量消耗间需要保持平衡。古人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分心,以利纳谷和消化。

9.传统就餐快与慢的平衡:咀嚼是帮助摄食及消化的重要环节。进食时缓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食物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帮助杀菌解毒。而缓食又能使胃、胰、胆等消化腺得到和缓的刺激,令其逐渐分泌消化液。近年来还发现,细嚼慢咽有利于减肥。

10.传统就餐心理情绪的平衡: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食前和食中保持这种情绪,对于健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相反的情绪,则会危害脾胃。音乐对于消化功能大有裨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