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界如何看待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如题所述

沃尔夫假说大体可以概括为两个观点:一是语言决定论(强假说)。即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不同;二是语言相对论(弱假说),即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因为,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目前,语言决定论早已成众矢之的。最激烈的批评就是:如果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思想的塑造者,因此,说不同语言的人对宇宙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世界观,那么各种语言之间的相互理解就不可能,但语言之间的互译完全可以证明假说的错误,因为甚至像霍皮语这样具有概念独特性的语言也可以用英语来解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2

是否存在着语言相对论,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能否决定母语者的思维,这个问题大概已经有了快两百年的历史了。最初提出这个猜想的是十九世纪的德国思想家威廉·冯·洪堡特,他在那本名字长得要死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语言之间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别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而某个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强调的方面也会通过语言的结构体现出来,语言结构和人的精神发展之间有着互相强化的作用;他主要研究了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以及一些印欧语系外的语言,讨论屈折语对于人类思维的影响。之后,随着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猜想的重心转移到了美国,由美国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他的老师弗兰茨·波阿斯以及他的学生本杰明·李·沃尔夫进行更深刻的讨论。萨丕尔认为,因为两种语言之间完美的对译是不存在的,所以语言之间必然有差别,表达现实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别,所以不同社会群体所生活的“现实”其实是不一样;沃尔夫则一直试图用不同语言中表达某一概念的词汇的多寡来证明不同母语的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不同的。由于他们二人在这方面的讨论相对比较集中,特别是沃尔夫举出来的一些例子有着很大的影响范围,所以后来很多人把这种“语言决定思维”的理论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不过,事实上,萨丕尔和沃尔夫两个人从来没有公开提出过这样的假设,他们甚至从来没有联名提到过有关语言和思维关系的问题。但是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么我们也可以先约定俗成地用一用。

第2个回答  2018-01-02

这个假说太有意思了。举个妮子,阳沟头在我们方言里代表后屋。起源是我们那里的房子喜欢靠山脚,所以会在后屋挖一条沟导流山上的水。所以在我们的语言里,阳沟头这个词出现,自动会对它进行译解:在房屋后面,有一条沟的位置。但是最近十年左右的孩子不一样,阳沟头只会引导出屋后这个位置,没有一条沟。阳沟头一直在用,我的父辈们意识到阳沟头并不能解释屋后有一条沟的位置,那他们大多会放弃这个词,会用屋后边。人类用语言来对事物进行表述,语言一定是最初切合事物表征的。假如事物表征变化,语言也会随之变化。这十几年出生的小孩则不会,他们认为阳沟头就是屋后,与那条沟没关系。语言影响思维是一定的,但一方面,人类思维固有一种生来就被环境赋予的逻辑方式,这个环境才是决定思维方式的关键,语言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