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公司领导,你会喜欢很听话,但能力一般的员工吗?

如题所述

个人目前任职于一家全球大型连锁集团,作为部门领导,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集团有十多个职能部门,每个职能部门都有一个核心领导人。

不同的部门领导人,其性格与处事风格各有差异,作为下属的你,想要在工作中发展不错,学会读懂直属领导的行动含义,个人认为这是一门职场必修课。

身在职场中的每个人,都在揣测领导及其想要表达的意思。

在这个解析过程中,人与人的差异就逐渐产生了,有的员工开始擅长“听话”,有的员工学会了“聪明”。

作为公司领导,都是一步步从基层走过来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

他们既不会单纯喜欢耍聪明的人,也不会钟情那些善于听自己话的员工。

关键一点,领导只会根据不同的实际工作场景需要,选择适合解决问题的人!

大家在公司里上班,无论你在什么部门做什么岗位,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无非就是请具有不同技术专长的人,来解决公司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一个价值根本点。

在把握价值根本点的前提下,还需要为你提醒三点:

(1)读透所谓职场归属感,需要自身实力来诠释,而非各种表明上的“花拳绣腿”。

(2)时刻思考职场价值感,缺乏工作驱动力、热衷呆在舒适区的人,工作难有发展。

(3)塑造提升职场敏锐度,在点线面中让工作日常具象化,把握不同层面的关注点。

提醒一:读透所谓职场归属感,需要自身实力来诠释,而非各种表明上的“花拳绣腿”。

在职场形形色色的人都会碰到,想要给领导留下靠谱的印象,你得用实力说话。

千万别小瞧日常工作中领导吩咐的事情,其实小事里藏着的是大智。

谁知道这件事情是不是领导在考验你的某项能力,做好这些事让领导眼前一亮。

长此以往,有什么好事领导就比较容易先想到你。

昨天在公司,就碰到一件事儿。

领导C来到部门的开放办公区,刚好下属阿涛、阿成都在。

领导C说:“年底了,要注意办公室的清洁卫生。那些文件柜上的废旧纸箱什么的,该清理就及时处理掉。”

领导吩咐完后,就离开了。

从执行结果层面来看,阿涛和阿成两位的行动呈现就产生了差异。

阿涛属于聪明的那一类,他明白领导说那些话的用意何在。

他首先按照领导C的要求,处理好了那个废旧纸箱,同时,他解读出领导话里的深层含义,顺便把整个文件柜的卫生都做了一遍,一共有五层,从上到下进行了逐步清理。

阿成属于听话照做的那一类,,缺乏自己的思考与工作主见。

他就一五一十完全按照领导C所说的,只是协助阿涛把那个文件柜里的纸箱作了转移,并简单做了下局部的清洁卫生,至于其他部分的打理,自然也没有去顾及。

相信我们在工作中,类似领导的吩咐或抱怨都常听到。

但是真正的高手绝对不仅仅是去做了,更重要的是要有结果的做好,并且让领导看到最终的结果后,在心里默默为你点赞。

很多细节值得每一位职场人深思,想透了这些小事儿,就能收获其价值。

聪明但不听话的员工特点

①逢人就喜欢嬉皮笑脸,给身边人一种不踏实的感觉,面相上看过于精明感。

②仗着自己的某方面能力“出色”,喜欢在同事或领导面前摆谱,最终招致厌恶。

③吃不得一点亏,方方面面都要显示出自己的优秀,工作中只允许自己占别人的便宜。

不聪明但听话的员工特点

①在公司里任劳任怨,愿意做事,属于执行型,乐意配合大家开展工作。

②领导一句话,指到哪里就去到哪里,没半句反驳,因此缺少了个人主见与能动性。

③思维和行事风格偏守旧,但忠诚度相对较好,甘于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勤勤恳恳。

职场上的归属感,需要拿结果来说话,而非小聪明。请永远保持思考,思考如何为领导或公司提供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案,这才是正道。

提醒二:时刻思考职场价值感,缺乏工作驱动力、热衷呆在舒适区的人,工作难有发展。

如今外界环境的变化太快,而你如果没保持自我更新升级,职场前景堪忧。

据我所知,在公司里很多人觉得直属领导不如自己,自己才是部门里的价值贡献者。

其实,这不过是在个人的舒适区自我感觉良好罢了,外面的广阔天地或许你闻所未闻。

前两天,到公司楼下去走动,就听到品牌负责人亮总的无奈与抱怨。

下属H的工作近况,亮总很不满意。

他所期望的跟实际执行的是两个层面,下属H似乎“不太听话”,陷入两难的工作局面。

亮总在办公室一脸愁眉苦展,我走进办公室几句寒暄后步入正题。

品牌最近在升级一套客户培训计划方案,随着业务的发展与客户的反馈,过往的培训体系需要升级调整,才能保证结果的有效达成。

而作为这个方案的执行人,其下属H则显示出“抵触”情绪。

在H看来现有的培训机制,已经沿用三年,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一切正常,在其看来,没有更改的必要。

另一方面,近期有客户反馈学习结果不太理想,与其沟通后,下属H没有更多思考为什么,只是认为是客户自身学习不够认真、态度有问题等等,却没有思考从教学培训模式上,有没有可以优化更新的地方,缺乏主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H也知道,如若需要调整,这将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头到尾要推翻重来。

后来,亮总和我说:“下属H这么年轻,就开始守旧,我感觉他开始过着职场老人般的生活了,能进行升级改良就改,实在跟不上节奏,就只好换人。

听完,我沉默了一下。

坦白讲,无论在哪种类型的公司,这样的职场人又何曾只是一人两人?

关键在于,面对公司里出现的随机问题处置“聪明与否”,能不能被推动?

能推动则持续生存,反之终将会被淘汰出局。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你是“耍小聪明”的抵抗,还是“老好人一般”的逐步解决问题?每个人也有好好自身一番。

面对出现的那些问题,你所谓的那些合理化借口,在领导眼中都不值一提。

要知道,对于很多领导而言,工作结果通常意味着一切。

学会去多维度塑造个人的职场价值,打造工作新鲜度,要素如下:

①无论你在目前的行业或公司做了多久,要善于创造性地投入工作。

②不断为自己的术业积累经验值,时间越长久你将会越来越有价值。

③建立一套自己的行事准则和处事态度,为每一步动作赋予新含义。

去看看身边的职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分寸之人。

如马云所说:“今天的最好,是明天的最低标准。”即便上述所说很难马上实现,但记得保持对工作的卓越渴望,惟其如此,才会有前进的价值与方向。

提醒三:塑造提升职场敏锐度,在点线面中让工作日常具象化,把握不同层面的关注点。

从实际结果来看,没有专业实力却一味讨好领导的员工,最终下场很一般。

公司里的管理者,每天面对外界不断地变化,其思维观念和行动也在同步更新。

作为下属如想得到良好发展,必然需要蜕变,对周遭保持敏感并关注细微的变化点。

从领导的角度来看,会将其下属进行分门别类:

A.“一块砖”:只知道干活儿,领导安排什么就只知道做,欠缺思考。

B.“合作派”:自己某方面技能缺陷,但是愿意找人帮忙,协作开展。

C.“能成事”:永远只向自己的上司提交结果,过程折腾独自去完成。

每一种类型,都代表职场中现有的一类人群特性,你属于哪类?

隔壁部门的Q经理,属于典型的听话型员工。

每天准时上下班,更多的只和自己有工作交集的人聊的多一些。

平时与公司里的同事们相处平平淡淡,没有过多的“交情”。

Q经理在工作处事方面,属于典型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好。

比较明显的一点,日常工作基本上是领导推动一步,才进一步。如果在过程中上司不闻不问,这个安排的事情到最后限期时,多半会出问题。

例如,开会说好周六上午十点前,需要提交一份工作总结报告。

通常来讲,周六之前基本上不会有动静,一直到周六上午Q经理会才显现出“努力工作”的干劲,都是抢在十点前,勉强提交这份工作总结报告。

作为领导,点开报告查看后,结果通常也是差强人意。

值得一提的是,听话型员工在工作上万一出了纰漏,在态度上常常是点头认错,一副不好意思且自责的模样,口口声声下次注意多加改正之类的。

但是,放长远从结果上来看,这类问题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还是发生在Q经理的工作中,如此这般重复,直到某天领导对其行为忍无可忍,最后“爆发”。

听话型员工,在问题的思考深度与执行思路方面,存在短板。

因此,同样的问题在重蹈覆辙,这似乎成为其一种“工作常态”。

至于Q经理的工作前途,其实是可以预料的。

领导有时候也拿他没有办法,经过这样几次后,对于某一类的工作安排就不会考虑他了,想在职场上出大成就,自然就很困难了。

怎样把日常工作具象化,让结果更可观?

①项目化思维:接到领导分配的任务时,先系统思考,在将问题拆分细化为N个子任务。

②子任务对接:将每一个子任务再进行对接划分,最好抓住每个任务的要点或负责人。

③表单化更新:将任务进行可视化表格呈现,并且进行随时动态更新,随时去沟通。

相信用上述执行思路,你的工作开展就会更加具象化,有条理更清晰。

想要在职场如鱼得水,记住去思考,在你的企业(部门)里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从根本上讲,每个人的工作是用自己的时间、劳动技能来与企业进行价值交换。去努力成为公司需要的有价值的人才,你自然就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总结

作为职场人,要学会去揣测领导的言谈举止,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好好思考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在为团队为部门为项目创造价值,这才是正道。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份职场资产,你是增量资产、存量资产、减量资产?请对号入座。

综上所述,在公司里聪明也好听话也罢,面对职场的种种表现,领导关注要点如下:

①读透所谓职场归属感,需要自身实力来诠释,而非各种表明上的“花拳绣腿”。

②时刻思考职场价值感,缺乏工作驱动力、热衷呆在舒适区的人,工作难有发展。

③塑造提升职场敏锐度,在点线面中让工作日常具象化,把握不同层面的关注点。

职场之路,就像跑马拉松一般,长路漫漫坦然处之。

除了所谓的各种技巧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抓住那个不变的核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