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卖瓜的歇后语

如题所述

王婆卖瓜歇后语:

旁人不夸自己夸;自卖自夸。

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含义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8
第2个回答  2020-11-18
砸烂了的西瓜——红白相杂
2、冬瓜爬到葫芦上——乱缠
3、瓜园里挑瓜——越挑眼越花
4、七斤半的苦瓜——没见过这号种
5、西瓜掉进油缸里——大滑蛋
6、早甜瓜——另一个味儿
7、猴子抱南瓜——顾此失彼
8、冬瓜缠到茄门里——搅七搅八
9、端瓜瓢进厕所——讨屎;讨死
10、黄瓜尾巴——苦的
11、豁牙齿啃西瓜——尽出坏道道
12、西瓜皮舀水——豁着干;豁着裂
13、大门里种南瓜——南上加南;难上加难
14、脑瓜上抹浆子——糊涂到顶
15、饭瓜生在甏里——毫无办法

背景来源:
王婆”,很多人误以为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婆婆,但其实他是个男人,原名叫王坡。他做事婆婆妈妈,说话啰嗦,人们送他一个外号叫“王婆”。

王坡老家是西夏,为了躲避战乱而来了开封府。他来时带了一些西夏的胡瓜(即今日的哈密瓜),这些胡瓜保持着原来的甜香,只是外表不俏,当地人还未识“宝”,无人光顾。

王婆就运用他爱说话的这种推销手法,向来来往往的人一个劲地夸——“嘿!这瓜不错呀!真香,真甜!”

行人们听他说得天花乱坠,来了兴趣,将他围作一团。又见他把瓜切开了让人尝。

嘿,真的不错!甜呀!香呀!

宋神宗有次出宫巡视,也看见王婆在向行人滔滔不绝地介绍;而王婆知道面前的是皇帝,更加卖力地夸,请皇上试试。

宋神宗一尝, 觉得甘甜清香,当下说:“做买卖的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有何不好?”就这样,“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