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万造的假文物,顶级鉴定专家估价24亿,怎么做到的?

如题所述

“假作真时真亦假”,用来形容当下中国的古董市场最合适不过了。一件造出来的“国家宝藏”,被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的史树青等 5 名顶级鉴定专家的鉴定,给出的评估价为“24 亿元”。

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谢根荣——一个在中国顶级鉴定专家的帮助下,利用2万块买来玉衣片自己穿出来的的假文物,说成价值24亿的“国家宝藏”,骗取国家5个亿的骗子。

“倒爷”发家

谢根荣,1960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因为家境贫寒,念到初中的他便辍学去打工。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靠在中俄边境“倒”服装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尽管 “倒爷”的生意规模都不大,但它的收益相当可观。凭借着“倒爷”的手段,30岁的谢根荣就已成为千万富豪。

“假按揭”贷款,纸醉金迷的生活

1995年,边境服装“倒爷”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谢根荣从而放弃“倒爷”的生意,开始做起实业。啤酒项目就是他最初选择的实业。为了做好啤酒项目,他首先斥资在北京市房山区成立北京燕山华尔森公司,接着开办华尔森啤酒厂,最后筹建华尔森啤酒城。

可是,一心挣大钱的他,很快就把事业重心投进了房地产。1995 年,他看到大多的富豪都是靠房地产行业发家致富的。因为房地产行业利润巨大,而且是个上层名流企业家扎堆的行业。雄心壮志他一心想要摆脱“倒爷”的影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功儒商。

初入房地产行业的他与人合作,在位置稍偏远的地方开发楼盘。尽管收益不错,但来钱太慢,一直渴望一步登天的他一直想要来次“大冒险”。

1999 年年底,他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一个叫“东华金座”的房地产项目正在转让。最初拿下它的宣开公司,因为财政问题,无法继续开发该房地产项目。无奈之下,宣开公司在1999 年年底对外公开转让该项目。

谢根荣认为这个是他一直等待的机会,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接手下这个项目,而这几乎用了他所有的资产。可即便这样,他的钱远远不够这个项目需要的4.4亿。为了搞到这笔钱,谢根荣铤而走险,玩起了“假按揭”贷款的套路。他先找人假冒购房,再利用与他们签订的虚假购房协议进行贷款。前前后后,他一共贷款6.7亿元,相当于现在的68亿,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对巨大的财富。

贫穷限制想象,金钱打开欲望。得到6.7亿元的谢根荣开始彻底迷失自我,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购房、购车,还花重金打造华尔森宾馆。不仅如此,他还染上赌博,经常到澳门一掷千金的豪赌。为了彰显地位,他斥资上亿元收购古董,把它们收藏在成立自己的 “根荣陈列馆”。2003年,靠贷款为生的谢根荣居在“中国富人榜”排名第163名,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商人。据人透露,他的公司一直靠贷款维持生存,而且通过贷款得到的款除极少部分是用来公司运作,其它都被他个人花费了。

欠的钱总是要还的,2003年,因拖欠施工费,东华金座项目被迫停工,北京建设银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也因骗贷找上门,谢根荣已到了山穷水尽地步。走投无路的谢根荣最后选择了铤而走险——造假文物骗贷款。

假玉衣骗得真贷款

走投无路的谢根荣,不仅诈骗继续借贷,而且剑走偏锋,打起了造假古董,利用专家巨额鉴定,继续诈骗贷款的主意。而他,也成功地在中国顶级鉴定专家的帮助下,利用2万块买来玉衣片自己串出来的“国家宝藏”,说成价值24亿的“国家宝藏”,骗取国家5个亿。

金缕玉衣,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但谢根荣却能利用它骗取国家银行的钱。根据最初的新闻报道,谢根荣的 “金缕玉衣”是用2万买来的零散玉片,收买他人帮他伪造的。伪造成功的他,立即请来5名国内一流的鉴定专家给这件金缕玉衣估价,结果如他所料,他们给出了24亿元的评估价。中国建设银行某支行领导先后46次为谢根荣提供支持,一共为4.56亿元贷款。2008 年 3月,因为贷款诈骗,谢根荣被判处无期徒刑。落得如此地步,皆因他咎由自取。

引人关注的是,参与鉴定的 5 名专家,杨伯达、史树青、王文祥、李劲松、杨富绪。他们都是中国顶级的文物鉴定专家,怎么还会看走眼?难道谢根荣的造假的技术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如今面对媒体,他们表示,当初他们是隔着玻璃柜子对金缕玉衣进行鉴定。而且,最主要的鉴定意见是来自中国文物鉴定第一人史树青先生。对于他的鉴定结果,其他四人也没再说什么了。而史先生已在案发前去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推卸责任实在是卑劣。因为他们当初的鉴定过程“草率”,才酿成造成国家银行被骗取5个亿的损失。

“乱花迷人眼”

中国的古玩市场庞大,这也导致古董鉴定专家遍地开花,他们通过帮人鉴定宝物的真假收取费用。在业界,古董的鉴定费用收取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鉴定费几百元。另外一种就是开鉴定证书的情况,鉴定费则由几千到几千万不等。而古董评估费是评估价值在3%左右。巨大利益下,也就导致很多鉴定专家违背了职业道德。

总结

把真的看成假的,是没本事,把假的看成真的,是手艺或者道德的问题,而这两种结果都不犯法。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法律漏洞,很多人都对鉴定宝物是真是假不太关心,他们在乎的是能拿多少钱。

收藏市场“乱花迷人眼”。作为普通收藏者,想要远离赝品,首先要学会应该摆正心态,远离贪念,其次就是学习更多的,与各类收藏有关的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1
其实是因为他有着非常高的造假技术,并且这个人也非常的有耐心,心思也十分的细致。
第2个回答  2021-01-11
因为他花钱买通了文物专家,让他们来造假做出评估报告,实际上根本不值这个价格。
第3个回答  2021-01-11
造假的这个人叫谢根荣,他请五位专评审他的金缕玉衣,给了专家几十万的评估费,专家们只是看看,他们实际上连装着金缕玉衣的玻璃罩都没有打开,就出具有签名的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