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吴孟超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8
吴孟超,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2年出生,福建闽清。1927年侨居马来西亚,1940年回国求学, 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历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普通外科副主任、主任,肝胆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勤部专家副组长。

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40年来共施行肝癌手术8000余例,术后5年生存率达38.1%;小肝癌(小于5厘米)手术1000余例,手术5年生存率达79.8%(其中小于3厘米小肝癌已达85.3%),最长存活36年。至1986年年底进行肝叶切除术1019例,成功率97%,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地位。发表论文、著作100余篇。主编的《肝脏外科学》获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著作《肝脏疾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获和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 我听说盖手印就是不去

吴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农村。迫于生活的压力,在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到南洋打工赚钱。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那里,他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初中毕业时,他的双手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一把割胶刀玩得飞转。这也许是吴孟超所接受的最早的操刀训练。初中毕业了,按照以往的惯例,由校方和家长双方出资让毕业生聚餐一次。当钱全部收齐之后,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却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前方浴血奋战的抗日将领。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全班同学的拥护,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通过海外爱国人士陈嘉庚的传递,送往抗日根据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举行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朱德、毛泽东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立即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那时马来西亚的高中,都是英国人办的,没有华人高中,吴孟超不想读外国人编的课本,而想回国。1939年,他和几个同学商量之后,决定回国。但是在海关检查时,他的那双灵巧的手却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 从临床发现了问题就去做实验,然后实验再促进临床

回国后,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他的老师正是留学德国、以能做高难手术名扬上海滩的裘法祖。对自己的双手非常自信的吴孟超一心想像老师那样做外科医生。1949年,在毕业分配时,吴孟超却因为身高而遭到医院的拒绝。这时恰好华东人民医院招聘,面试时,吴孟超好强、不服输的性格给当时的外科主任郑宝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吴孟超被录取了。1951年,华东人民医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成为了大学的附属医院。吴孟超从此成为了一名军医。

1954年,同济医学院搬迁到武汉,裘法祖因故没有去,第二军医大学不失时机的把他请来做兼职教授。当年在医学院当实习医生时,吴孟超只能远远的在人堆里看裘教授做手术,现在他终于可以站到老师的身边了。吴孟超十分上心地跟裘教授学习,很快他的一招一式越来越像老师了。后来经裘法祖的指点,1958年吴孟超申请成立了由他担任组长的三人小组,开始向被称为医学禁区的肝胆外科进军。同年,长海医院收治了本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例肝癌患者,吴孟超作为助手参加了手术,但是患者还是因为出血过多死亡了。为了研究好肝脏的结构,三人小组首先要制作出肝脏的标本,于是他们向医院附近的法医检验所要来很多肝脏标本进行摸索练习,两年来,他们解剖了几百个肝脏标本。最后,终于制作成功了我国第一个肝脏腐蚀标本。1963年,医院进行第二例肝癌切除手术,这次院里派出强大阵容,外科主任郑宝琦亲自主刀。但就在手术开始前的最后一刻,郑宝琦突然把主刀的位置让给了吴孟超。此时,如果手术成功,功劳是吴孟超的;一旦失败,显然责任将由高年资医生承担。但吴孟超不负众望,手术非常成功,他脱颖而出。

☆ 你是手术一把刀,就把你的手砍掉

成功地实施了中国第一例肝胆外科手术后,吴孟超又连续为71位患者做了肝叶切除术,全部成功。由他提出来的“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吴孟超被称为中国外科学界的少壮派。但是随之而来的“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使三人小组的成员面临威胁,那时就有人扬言要砍掉他的双手。他被莫名其妙地开除了党籍,他常常在党员开会之前赶去交党费,希望自己能被留下来开会,但是始终没能如愿。后来他被派到陕西的农村下乡巡回医疗。第二军医大学的学员都是百里挑一的人尖子,穿着军装更是帅气十足。而在队伍中却夹着一个身材矮小、年近半百的小老头,当地的老百姓还以为是厨师。就在他下乡的时候,吴孟超听说,三人小组中的一位发生了不幸。

☆ 更多的人学会了为更多的人服务,人类共同分享

尽管受到威胁,但吴孟超始终想着肝胆外科的研究工作,在他的不断申请下,“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了8年的肝胆外科又得以恢复了。
☆ 生命在于做贡献,不是贪婪的享受

现在由吴孟超领导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是亚洲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今年82岁的吴孟超只要有时间,一天还要上三台手术。吴孟超对待病人非常认真,他著名的“主任查房”让很多医生害怕。他不会放过病例上的每一个错字,他会问医生病人化验单上的每一个数据。他最讨厌别人说“差不多”、“好像是”……虽然到这里看病的人绝大多数具有传染性,但吴孟超经常亲切地拉着病人的手问诊。给病人检查完,他亲自帮病人系腰带,顺手还会把病人的鞋子放在方便穿的地方。

现在他还没有停刀的打算,而且还经常挑选难度大的手术亲自操作。一次医院按照惯例组织病例讨论大会,而让医生们没有想到的是,那天所讨论的因并发症而死亡的患者的病例,正是吴孟超的病人。有位医生发言时,为了不伤吴老的面子而故意强调病人的身体状况,却被吴老当场打断。吴老当着几百名医生的面坦言:这个病人的死因跟我们手术过程中的操作失误有关系。

☆ 裘老师对我的教育,对我的一生影响最深

在《大家》栏目一天上午10点钟来到手术室进行拍摄时,刚刚做完一台手术的吴孟超,正坐在医生换鞋的地方休息。就在他要上第二台手术时,一个医生因为给病人用药上的事情而受到了吴老的批评。

吴孟超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并身体力行,而这一点他认为是从老师裘法祖那里传承而来。他非常尊重老师,虽然自己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但是每次开会他还总是跟随在老师的旁边。他总是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老师的影响。中央军委授予他为“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的大会,裘法祖被专程邀请参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08
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吴孟超

吴孟超是肝胆外科大师,有一双干净、修长的手。

这双手的手掌并不大,掌心部分微微泛红。手指修长,每个指肚都饱满而匀称,透出健康的粉色,指甲契合着手指的边缘修剪得整整齐齐,没有分毫多余。

50多年的外科手术生涯,给吴孟超的手留下了一个特别的标记:他右手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向后凸起,指尖习惯性地向大拇指方向微微蜷起,而中指的第一个关节却向无名指方向与第二节形成一个近直角的弧度。所以当他摊开手掌时,如果不刻意地并拢,食指和中指的第一节就会形成一个小小的“V”型。

吴孟超看了看自己的手,笑着说:“50多年了,每天做手术,开刀、缝合,就变成这样了。”

这就是被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称为“国宝”的手!

这是一双神奇的手:吴孟超的手就是他手术中的“第三只眼睛”

护士长程月娥是吴孟超的“黄金搭档”,跟着吴孟超作过很多大手术。她说:“吴孟超那双手的手感很特别,就好像是他的‘第三只眼睛’。手术中碰到大的血管出血,满眼都是红色,所有人都紧张得不知所措。可他双手伸进去摸摸就能找到破裂的血管,然后再那么一掐,血就止住了!”

古人有“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的断言,吴孟超也许的确有当外科医生的天赋,但他的老师,“中国近代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却说:“我这个学生就是勤奋。”

吴孟超回忆起求学的经历。“1954年,裘老被聘为第二军医大学的客座教授,我就粘在他身边,他一步一步教,我一步一步学,连他对我的呵斥都要回味几遍。”裘法祖也对这个勤奋的学生印象深刻,他动情地回忆说:“吴孟超特别勤快,他把我的一举一动都写下来。有一次我住院两个多月,他也搬到病房陪我住了两个多月。”

吴孟超似乎是为事业而生的,他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事业上。他发现写字时手指握笔的用力方向和拿手术刀的用力方向不一致,就在人到中年时改用毛笔的握笔方法。为了做好手术,他还自创了一套健身操——先活动十指以保持手指的灵活性,接下来是肩颈,再弯腰后仰锻炼腰力,然后蹲起几次,最后是百步走。吴孟超边演示边说:“这些部位都是手术中用力最多的地方,锻炼好了,才能在手术中做得好、挺得直,站得住。”

这是一双勇敢的手:吴孟超在被称为“医学禁区”的肝胆外科中,创造了很多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1956年,34岁的吴孟超遇到了事业发展的瓶颈。裘法祖指点他说:“当今世界上肝脏外科是薄弱环节,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偏偏中国又是肝脏疾病的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朝这个方向发展。”可就在同一年,一位外国肝脏外科专家访问中国时断言:“中国肝脏外科的水平要达到国外现有水平,起码还要二三十年。”

面对肝脏外科,做,还是不做?抉择中,吴孟超陷入了回忆。童年时,他和父亲起早贪晚地在马来西亚的橡胶园劳作,就因为他们是中国人,买家就把价钱压得很低。中学毕业时他取道越南回国,就因为他们是中国人,法国殖民者就蛮横地要求精通英文的他们在过关证明上摁下屈辱的手印。

“中国人怎么就不行!”回忆往事,使吴孟超辗转难眠。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半夜里披衣伏案,一份向肝脏外科进军的报告一挥而就。写完后,他意犹未尽,又挥笔写下了“卧薪尝胆、勇闯禁区”八个大字。

禁区里根本没有路。原本用来养殖实验犬的窝棚成了吴孟超的实验室,全部的实验设备就是几张破旧的桌椅和几把剪刀。

一切只能从零开始,不吃不睡成了家常便饭。

没有理论指导,他们就用40多天翻译出中国第一部肝外科教材《肝胆外科入门》。没有实物标本,他们就用60多天制作了中国第一个肝腐蚀标本,又进一步提出“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吴孟超主刀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不久又发明了“常温下肝门间隔阻断法”,把肝脏手术成功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1963年,他成功完成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手术……短短几年,吴孟超的成就便能编成几厚本材料了!

时光荏苒,英雄难免迟暮,尤其那一场浩劫,磨去多少雄心壮志。可吴孟超工作的冲劲和激情却始终像正午太阳的光芒,强烈而耀眼。

今天的吴孟超不只是优秀的外科医生,更是一位战略医学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吴孟超就敏锐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提高恶性肿瘤的防治水平,必须依赖基础研究的进步。因此,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肝癌专业性基础研究实验室,1993年他又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癌研究基地——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研究所,把对肝癌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和生物治疗领域。

吴孟超领导下的研究小组创新性地利用肝癌细胞与激活的B淋巴细胞进行融合,形成了细胞融合瘤苗。这是世界上第一支肝癌疫苗!《科学》杂志立即在显要位置登载了这一震惊世界的发明。现在该疫苗正在临床试验阶段。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肝癌将彻底成为历史名词!

国际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国际肝胆胰协会前主席评价说:“吴教授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中国和国际都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所瞩目和敬佩。”今天,已近83岁的吴孟超依然站在手术台前,“八点半上手术,小手术就做两、三台,大手术就做一台,从手术台上下来就差不多一两点钟了。”吴孟超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却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这是一双温柔的手:吴孟超总是把手搓热了才开始给病人检查

入夜,吴孟超像往常一样开始查房。在一位老人的床前,他停下了脚步。老人紧闭着双目,肝癌消耗了他的血肉和精神,枯瘦的脸上露出痛苦的神色。吴孟超摩挲着老人瘦得皮包骨的双手,和颜悦色地说:“您感觉怎么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的。”说完,吴孟超蹲下身仔细地查看老人的导尿管,还吩咐值班医生一定要好好照顾老人。

术后老人进食困难,连稀粥都难以下咽。吴孟超又来到老人的床边:“老人家,不吃饭可不行,怎么都要吃一点!”他边说边端起稀饭,一勺一勺地喂老人。平时走路都要小跑的吴孟超,此时却像个慈爱的母亲般有用不完的耐心。他像哄孩子一样哄着老人,老人张开嘴,边吃边流眼泪。二两流食,半个小时,老人瘦削的脸上重又显出生命的光泽。

很多人都以为这老人肯定大有来头,忍不住互相打听。却得知这徐姓老人既不是富商大贾,也不是高官权贵,他只是上海滩的一个流浪汉!老人告诉大家,他不过是在好心人的指点下,来吴孟超这里碰碰运气。

每年,吴孟超都要接待很多像老人一样来“碰运气”的患者,有农民、有华侨、有下岗工人、有学生……他们或贫苦、或富有、或平凡、或显赫,可吴孟超从不问他们的身份。在吴孟超的眼里,病人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经常对学生们说:“医本仁术,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生之于病人,其首要不在于手术做得如何流光溢彩,而在于如何向病人奉献天使般的温情。”

沈锋是吴孟超的得意门生,他对老师的一次“发火”记忆犹新。有一次吴孟超把沈锋叫到走廊里,拿着一份病历说:“这个病人为啥要用先锋6号,还是进口的?”沈锋一看,这是一个浙江农妇的病历。沈锋只是按照常规给病人用药,他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会这么问。“作为常规术后感染,现在大家都用先锋6号了。也就给这个病人用了。”沈锋回答说。吴孟超沉下脸,严肃地说:“你知道医疗费用对这样的病人和家庭会带来多大的经济负担!这个病人没有明显的感染,术后又很稳定,为什么不用氨苄青霉素?过去我们也常用,效果不错又便宜。你是个大夫,要多为病人考虑考虑才对!”

这是一双有力的手:吴孟超推动着学生不断进步

对待学生,吴孟超既严厉又温柔。

学生们怕吴孟超,他对学生的要求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有个学生的论文涉及到1000多个病例,他硬是与助手一例一例地逐一核查。“如果犯了错误,老师会用手狠狠地叩击桌子,那连续不断的叩击声真让人心惊肉跳,无地自容。”他的学生如是说。

学生们敬吴孟超,因为他爱学生甚于爱己。在一次手术中,沈锋一不小心将缝合针扎在了吴孟超的手上。那一针扎得不轻,吴孟超哎哟了一声。沈锋说:“我当时吓坏了,万一老师感染了肝炎,我怎么担待得起!”可吴孟超只是轻声对他说:“我们年纪大了不要紧,你们年轻可得当心啊!继续缝吧。”

吴孟超深谙因材施教的道理。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学生们术业有专攻,已经成为我国肝脏研究各领域的中坚力量,推动着我国肝脏外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丛文铭专攻肝癌分子的病理学研究,首次提出了小肝癌的科学定义,为临床早期小肝癌的诊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王红阳专攻肝癌信号转导研究,明确了一组重要信号分子参与疾病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发现了与肝癌有关的新基因。2005年,王红阳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其军专攻肝癌的基因-病毒疗法,研制出了携带抗癌基因的新型肿瘤增殖病毒,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抗癌治疗新技术。

这只是吴孟超学生中的几个代表。1978年恢复硕士生全国招考以来,吴孟超本人带教硕士生80名,博士生59名,博士后21名。吴孟超所带领的学科团队已为国内外培养了1000余名肝胆外科专业人才,其中70%以上已成为各单位肝胆外科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

今天,吴孟超迎来了他事业上最辉煌的时刻。2006年1月9日,一身戎装的吴孟超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从胡锦涛总书记手里接过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证书。

苦难、辛酸、幸福、荣誉……过往的种种犹如电影般在吴孟超眼前闪现。“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是在人民军队,我可能会当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在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脏外科学家,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1922年8月生于福建,1927年随母赴马来西亚,1940年只身回国求学,并考入同济大学附设高中。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同年8月到华东人民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前身)工作。

吴孟超历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助教、住院医师、肝胆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等职。现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他还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等职。

吴孟超小传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脏外科学家,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1922年8月生于福建,1927年随母赴马来西亚,1940年只身回国求学,并考入同济大学附设高中。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同年8月到华东人民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前身)工作。

吴孟超历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助教、住院医师、肝胆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等职。现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他还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等职。

吴孟超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一、创立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吴孟超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

二、提出肝瘤外科治疗的主要概念。他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针对我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

三、开辟肝癌基础研究的新领域。吴孟超牵头指导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研制了细胞融合和双特异性单抗修饰两种肿瘤疫苗,发明了携带抗癌基因的增殖性病毒载体等,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Med》等学术刊物。

四、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他还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掖后进。

五、他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五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96篇,主编《黄家驷外科学》、《PrimaryLiverCancer》等专著15部,获得国家、军队、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获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和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等荣誉26项。
第3个回答  2007-03-08
吴孟超,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2年出生,福建闽清。1927年侨居马来西亚,1940年回国求学, 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历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普通外科副主任、主任,肝胆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勤部专家副组长。

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40年来共施行肝癌手术8000余例,术后5年生存率达38.1%;小肝癌(小于5厘米)手术1000余例,手术5年生存率达79.8%(其中小于3厘米小肝癌已达85.3%),最长存活36年。至1986年年底进行肝叶切除术1019例,成功率97%,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地位。发表论文、著作100余篇。主编的《肝脏外科学》获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著作《肝脏疾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获和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 我听说盖手印就是不去

吴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农村。迫于生活的压力,在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到南洋打工赚钱。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那里,他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初中毕业时,他的双手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一把割胶刀玩得飞转。这也许是吴孟超所接受的最早的操刀训练。初中毕业了,按照以往的惯例,由校方和家长双方出资让毕业生聚餐一次。当钱全部收齐之后,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却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前方浴血奋战的抗日将领。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全班同学的拥护,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通过海外爱国人士陈嘉庚的传递,送往抗日根据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举行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朱德、毛泽东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立即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那时马来西亚的高中,都是英国人办的,没有华人高中,吴孟超不想读外国人编的课本,而想回国。1939年,他和几个同学商量之后,决定回国。但是在海关检查时,他的那双灵巧的手却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 从临床发现了问题就去做实验,然后实验再促进临床

回国后,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他的老师正是留学德国、以能做高难手术名扬上海滩的裘法祖。对自己的双手非常自信的吴孟超一心想像老师那样做外科医生。1949年,在毕业分配时,吴孟超却因为身高而遭到医院的拒绝。这时恰好华东人民医院招聘,面试时,吴孟超好强、不服输的性格给当时的外科主任郑宝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吴孟超被录取了。1951年,华东人民医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成为了大学的附属医院。吴孟超从此成为了一名军医。

1954年,同济医学院搬迁到武汉,裘法祖因故没有去,第二军医大学不失时机的把他请来做兼职教授。当年在医学院当实习医生时,吴孟超只能远远的在人堆里看裘教授做手术,现在他终于可以站到老师的身边了。吴孟超十分上心地跟裘教授学习,很快他的一招一式越来越像老师了。后来经裘法祖的指点,1958年吴孟超申请成立了由他担任组长的三人小组,开始向被称为医学禁区的肝胆外科进军。同年,长海医院收治了本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例肝癌患者,吴孟超作为助手参加了手术,但是患者还是因为出血过多死亡了。为了研究好肝脏的结构,三人小组首先要制作出肝脏的标本,于是他们向医院附近的法医检验所要来很多肝脏标本进行摸索练习,两年来,他们解剖了几百个肝脏标本。最后,终于制作成功了我国第一个肝脏腐蚀标本。1963年,医院进行第二例肝癌切除手术,这次院里派出强大阵容,外科主任郑宝琦亲自主刀。但就在手术开始前的最后一刻,郑宝琦突然把主刀的位置让给了吴孟超。此时,如果手术成功,功劳是吴孟超的;一旦失败,显然责任将由高年资医生承担。但吴孟超不负众望,手术非常成功,他脱颖而出。

☆ 你是手术一把刀,就把你的手砍掉

成功地实施了中国第一例肝胆外科手术后,吴孟超又连续为71位患者做了肝叶切除术,全部成功。由他提出来的“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吴孟超被称为中国外科学界的少壮派。但是随之而来的“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使三人小组的成员面临威胁,那时就有人扬言要砍掉他的双手。他被莫名其妙地开除了党籍,他常常在党员开会之前赶去交党费,希望自己能被留下来开会,但是始终没能如愿。后来他被派到陕西的农村下乡巡回医疗。第二军医大学的学员都是百里挑一的人尖子,穿着军装更是帅气十足。而在队伍中却夹着一个身材矮小、年近半百的小老头,当地的老百姓还以为是厨师。就在他下乡的时候,吴孟超听说,三人小组中的一位发生了不幸。

☆ 更多的人学会了为更多的人服务,人类共同分享

尽管受到威胁,但吴孟超始终想着肝胆外科的研究工作,在他的不断申请下,“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了8年的肝胆外科又得以恢复了。1975年,一个来自安徽的农民找到吴孟超,远远看去患者像一个怀胎十月的孕妇。当他的腹腔被打开时,一个巨大的蓝紫色肿瘤随着呼吸上下起伏,让在场的医生感到毛骨悚然。吴孟超用了12个小时成功地切下了这个肿瘤, 36斤的重量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这个病人一直活到现在,后来有媒体回访他时,陆本海正在田里干活,他的体重也长了15斤。由于肝脏血管密布,胆管、淋巴管都叠合交叉,患者经常因为出血过多死亡。而婴儿因为血管更细小、耐受力差,婴儿的肝脏手术更是无人敢问津。1983年,一位舟山的渔民抱着四个月大的女婴找到吴孟超,吴孟超最终还是决定接下这个手术。经过5个小时之后,吴孟超从婴儿的身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比婴儿的脑袋还大。第二天,美联社特意刊发了通栏,报道中国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婴儿巨大肝脏肿瘤的切除手术。此后他又为14位婴儿切除了肝脏肿瘤。其中13例全部成活,这又一次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日本人还曾经专门派出了一个摄制组拍摄吴孟超的手术过程。
第4个回答  2007-03-08
吴孟超
男,1922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吴孟超院士的主要科技成就如下:

(1)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奠定肝脏外科的基础,从1958年起,他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症,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2)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他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事业。为了提高中国肝脏外科的科学研究水平,使肝脏外科事业持续、深入的发展,吴孟超院士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牵头指导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研制了细胞融合和双特异性单抗修饰两种肿瘤疫苗,发明了携带抗癌基因的增殖性病毒载体等,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 Med》、《Hepatology》、《Oncogene》、《Cancer Research》等学术刊物。

(3)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他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励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出人才和创新性研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他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他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五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96篇,主编《黄家驷外科学》、《Primary Liver Cancer》等专著15部,获得国家、军队、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获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和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等荣誉26项。

年逾八旬的吴孟超院士,为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事业,至今仍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