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媒人为"红娘"

如题所述

红娘
红娘这个人物“成名”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的故事,原出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北宋以后,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士大夫“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宋赵令畤《〈蝶恋花〉鼓子词序》)。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秦观、毛滂曾用《调笑转踏》,赵令畤曾用《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歌咏这一故事。到了南宋被民间艺人改编为话本《莺莺传》和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进一步把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历史上流传的崔、张故事,特别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红娘这个人物在崔、张故事中以一个婢女的身份出现,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虽有其名,但并不十分重要,是一个平凡的女婢,从唐到宋的流传过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厢》起,才对这个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创造,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然使其真正的大放光彩,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进入许多中国人的心中,却是始于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梗概:书生张珙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里一见钟情,他们不顾封建势力的阻挠,挣脱礼教的束缚,有火一样的热情互相追求,经过曲折的斗争并消除种种误会矛盾,终于在侍女红娘费尽心力的帮助下,私自结合。崔母发觉后,经红娘的据理力争,又恐家丑外扬,只好承认婚事,但要求张珙立刻上京应考。于是两人又被迫分离,直到张生中举归来,才和莺莺团聚。

从这个故事的大概中,可以看出红娘并不是莺莺和张生初次会面的“介绍人”,莺莺和张生相识相知是源于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红娘当初不仅没有“搭桥”,且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奉崔母之命监视他们的行动,管制着莺莺,防范她有越轨之举。所以莺莺曾经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娘回答说:“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红娘是崔家的奴婢,其主要职责就是服侍和管制着小姐莺莺。促使红娘改变自己的态度,背叛自己的“职责”是源于一场兵变的灾难。

佛殿相遇后,崔、张的爱情在“地下”悄悄地发展着,他们“月下联吟”、“道场顾盼”,彼此相思,好事在望。然平地起风波,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掳莺莺为妻。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在此危难之际崔老夫人做出决定,当众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欣喜若狂,修书一封,招来白马将军,退却半万贼兵。总以为美满姻缘指日可待。然兵退身安的老夫人,在庆功宴上却出尔反尔,悔亲赖婚。“赖婚”之举伤了张生,害了莺莺,激起了红娘极大不满。从此红娘坚决地站在张生的立场上,打抱不平地要成就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她为张生进计献策,她为莺莺传书递简,辛勤劳苦自不必说,还常常忍着小姐无端指责,受着老夫人无情的棍棒。当张生由衷感激地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红娘反驳道:“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在红娘无私的竭尽心力的帮助下,老夫人终于让步,崔、张这对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观之,红娘本不是一个好管天下姻缘的“多事”人,她所以卷入崔张的婚姻中,由旁观者变为“热心人”,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三:一是感激张生侠义地救了她们一家人。“我想咱们一家,若非张生,怎存俺一家儿性命也?”(《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二是她不满老夫人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这是俺老夫人的不是,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三是她认为小姐与张生郎才女貌,是天生地设的一对。“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所以,红娘所为绝不仅仅是出于“热心”,而是义与勇的表现;而红娘这一个人物的内涵也不只是一个牵线搭桥者,而是中华民族一种美好道德的象征。这种道德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牺牲自己,见义勇为;以自己无私的辛劳,成全他人的幸福。这,也就是红娘的本来面貌。她与中国古代的“媒婆”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古代有“三姑六婆”之说。“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这“六婆”中的“媒婆”就是男女双方之间专门从事穿针引线工作的搭桥者,并且以此谋生,而不是“无私的辛劳”。古代任何人的婚姻都要经媒婆的“手续”,没有“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被家庭和社会承认的。

红娘在崔、张的婚姻中,虽不是最初的“介绍人”,但她是成全这桩美满婚姻的关键人物,而红娘聪明伶俐、妙语连珠、活泼爽朗的美好形象又深入人心。所以在社会上从事婚姻介绍工作的人,或者偶或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者,都愿以“红娘”自称,而不愿称为“媒婆”,因此“媒婆”一词渐渐消失,偶然有人提起,也总隐含着贬义,而“红娘”一词却广为流传,成为汉民族文化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借代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23
中国自古就称婚姻介绍人为‘媒人’,如《孔雀东南飞》:‘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但媒人除了这一俗称外,还有不少别称。

红娘

唐代元稹作《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相爱,经崔的侍女红娘从中设谋撮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后人据以演为《西厢记》杂剧。此后,‘红娘’便成了媒人的别称。

伐柯

《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中庸》:‘执柯以伐柯。’后来,便称媒人为‘伐柯’或‘伐柯人’,称做媒为‘执柯’。如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

保山

本指像山一样稳固可靠的保证人。如《红楼梦》第119回:‘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因此,旧时亦别称媒人为‘保山’。

冰人

《晋书�索紞传》:‘孝廉令狐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紞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后来,便把媒人叫做冰人。

媒妁

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一说男曰媒,女曰妁。《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月老

唐人小说记载,唐代人韦固夜经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固问所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赤绳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终不可避。传说这位老人是主管婚姻之神,故以‘月老、月下老、月下老人’作为媒人的别称。
第2个回答  2007-06-24
红色自古以来就代表喜庆,,就是为了冲喜,,总不可能叫黑娘吧
第3个回答  2007-06-25
冲喜是指旧时迷信风俗,家中有人病重时,用办理喜事(如迎娶未婚妻过门)等举动来驱除所谓作祟的邪气,希望病人转危为安。

有的人不知道冲喜的意思,有时候乱用,可不好。记得有一次一个聚会上,一个同学表演节目前说:我就来一个,给大家冲冲喜。大家一片沉默,有点尴尬啊。
第4个回答  2007-06-23
在西厢记里的人物 帮助张生 崔莺莺的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