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四句的意思是聚首如胶似漆作别时却像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直流到天明。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赠别二首》的第二首。

原文: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诗词赏析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是说明明两个有深厚感情的人,面对面时却都假装无情冷酷之人,离别在即,其实彼此内心伤感到勉强扯出笑意都做不来。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这句明显是把蜡烛当人了,借物达情,连蜡烛都有心都会流泪啊,何况是人呢。
两句没有一个愁和伤字,却恰如其分表达了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复杂心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7-23
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的留恋惜别之情。离席别宴上,情人凄然相对无语话别,貌似无情却其实多情,强颜欢笑却又笑不成欢。 这种不忍离别却不得不别的煎熬该是何等痛彻心肺,以至于在诗人看来,眼前那支彻夜燃烧的蜡烛一滴一滴地掉泪,像是在替即将分别的一对情人惋惜伤心呢。 从这种有心垂泪,无意分别的描写可以看出,离别有多艰难,多复杂。人生也许正是在这种缠绵悱恻的离情别意当中才更显得沉重而宝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