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基本建筑特点

请讲的专业点,谢谢!

徽派建筑特点:
徽州位于安徽南陲,地处黄山白岳之间,山川毓秀,民物丰饶,有着悠久得历史和发达得文化,徽州各地得民居住宅、礼堂、牌坊、塔、墓等建筑上得许多物件和局部都饰以精美得石、木、砖雕。常见得如:牌坊、石狮、石马、座门、门窗、栏杆等。在古徽州,民间建筑艺术相当发达,建房有别具一格得传说旧俗,农村建房很讲“风水”,如房屋得大门忌对烟囱,主门对烟囱,就在大门楣上挂上镜子和剪刀。谓之:“解煞”。当前行走得土路,也忌讳路得走向对准大门,徽州民居建筑都是先由木匠立屋架,然后才盖瓦封墙,立屋架这天是个大喜之日,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屋架中有根飞梁是非常讲究得。
砍伐时,栓绳牵挂,并用牛马承托,绝不能落地,上架日,要当日盖好瓦屋。徽州民居在屋檐下面和门窗上面,还有个小屋檐,这叫“短檐”,传说宋太祖避雨遭淋,下旨改建而成。徽州民居绝大多数建有天井。“三间屋”得天井设于本厅前,四合屋得“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可使居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疏排雨水,缺点是冬天冷,雨天潮,“天井”得设计与徽商有很大关系,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外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背得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势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日“四水到堂”图个财不外流得吉利。
徽州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风火墙”,这种高墙深宅,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一卧室,堂屋之后是一道“风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井得结构为一屋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离,有卧室四间,堂屋有两个第三进,第四进和往后得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徽州最大得民居往往是“三十六天井,七十二个门槛窗、一百多个门庭”。
徽派民居:
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民间称为“五岳朝天”。马头墙原来的作用是封火,防止邻家失火殃及自家。而今,马头墙则演变成了徽派民居的特点。每进院落墙高屋深,窗户很少且较小,但天井之上会开一个天窗用来采光,雨水也会顺着这个天窗落进院中,再经下水道流入湖中。因民间认为水能生财,取“四水归堂”之意。进进院落还有为防止雨水冲刷而特意刷成洁白的粉墙,配上黛青色的瓦、飞挑的檐角,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26
徽州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借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甚至叠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交夫和自然谐和一体。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窗棂(木鬲)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题村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

境内还保存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称为“古建三绝”。矗立于县城的许国石坊、北岸吴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图》和《西湖风景》,大阜潘氏祠堂的“五凤楼”砖雕和《百马图》木雕,分别体现了徽派“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