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打自己的孩子吗?

如题所述

我不会打自己的孩子。正因为小时候我妈打过我,我才知道打孩子并不能能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行为。同事家的孩子3岁,说经常挨打,现在打多了也没有用了,孩子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我听了之后真的替孩子感到难过,因为他们的父母不了解“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教方法。主张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有利于双方的规则,同时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家子必须独自做出决定时,需要和善而坚定,并且维护彼此的尊严。可以看出,这个方法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学习遵守规则的力量,他的内核是与孩子平等相待,彼此尊重。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具有责任感,独立性,跟善于解决问题。

为什么不打孩子,而要选用这个看起来很麻烦的方法呢?很多家长会觉得打孩子一顿见效很快啊!是的,严厉的惩罚确实可以很快的制止不良行为,但是从长期效果来说,并不尽如人意,经常接受惩罚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身上存在愤恨、报复、反叛、退缩的特质,不再信任大人,既然你不让我干,那我就偷偷干。

我们小时候或许都有过爸妈不让看电视,那就趁他们不在家偷偷看电视的经历,甚至有的同学会一边用电风扇吹着电视机的后面防止太热被父母下班时候摸出来。如果用正面管教会怎么做呢?时光倒流,你的父母坐下来和你谈了一下他们的感受以及担忧,然后询问你对于自己看电视的想法,之后共同讨论一个你看电视怎么安排,让你自己决定一个合理的时间点,比如可以看电视,但是前提是每天的功课需要完成。那你是不是就不会再偷偷摸摸看电视,并且也愿意为自己的行为付责任了呢?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了孩子而竭尽全力,但是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幸福的结果。养孩子是场修行,育儿先育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基本上不会,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偶尔会用来威慑一下。在我看来:

第一:打孩子,本质上是父母教育孩子无力的表现。

如果非要把教育孩子分成三等的话,第一等的教育,应该是无需特别教育,即大人事先行为示范,以身作则,孩子光看家长就知道怎么做了,根本不需要特别教。

第二等的教育,就是特别教导以及事后纠错。就是孩子出错之后,大人想各种办法去教,帮助改正,这也是大部分家庭的教育常态。

第三等的教育,就是孩子错了,家长丝毫没有有效的对策,只能拿出最原始的本能——以大欺小,靠成年人的体力去压制幼年孩子的体力,让他们暂时屈服。这一等就是打孩子,看起来很费力气,其实是父母教育无力的表现。

第二:打孩子,也是父母教育懒惰、不用心的表现。

上面说了,孩子出错了父母要引导改正,其实方法有很多,有一些可以参考他人的经验,有一些要父母结合自己孩子的性格来量身定制,但无论怎样,都需要父母用心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1、孩子为什么会犯错,是因为不会,还是故意这样?

2、他多次重犯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3、怎么做能有效帮助他改正?

只要家长用心,就没有想不出好办法的。

第三:偶尔威慑一下,让孩子有点“敬畏心”。

有时候,让孩子对父母,特别是爸爸,保持适度的敬畏心是很好的,可以有效控制孩子的任性行为。

第2个回答  2020-09-19

说实话我打过,打过之后是无尽的悔意和自责,是一次次对自己的自我否定,还有孩子们那一个个害怕、恐惧的眼神不断闪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一直以这样一种方式对待孩子将来孩子会是怎样一种状态,我和孩子间的关系又将会变成怎样?我不希望新闻中那种父母与孩子成为仇人,亲子关系绝裂,孩子犯法、自杀等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想想都觉得很恐怖。

所以我决心改变。明白即使孩子再淘气,调皮最终的原因都是自己的问题。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家长言行的一面镜子,只有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语言改变了孩子才会改变。

带着这样的信念我从言行上去控制自己,当孩子淘气、调皮惹大人生气时,我换成下面的做法效果好了很多,打人的次数越来越少:

1、发现自己生气时,要爆发时,尽快离开现场,调整情绪,让自己安静下来。如果条件不允许离开,就转身先做3个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2、平静下来后与孩子用平和的语气沟通,先问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认真聆听,让孩子先把话说完。如果孩子说不出来,就尝试引导,把他的做的动机说岀来。

3、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态度,得到孩子的理解。

4、问孩子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孩子说出处理方法,并选择对的方法。

5、表达自己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给足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可以减少孩子淘气、调皮次数。

如果还是忍不住打了孩子,我会等自己情绪稳定下来后向孩子真诚的道歉和认错,与孩子和解再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也是人,总是有犯错的时候,当犯错、打了孩子时也不要太自责,将不好的情绪释放后,向孩子真诚道歉,取得孩子的原谅,并想办法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才能越来越好。

第3个回答  2011-07-19
  为人父母,从孩子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步入校园,迈入社会,我们的一颗心便会一直追随着他们,似乎有操不完的心,烦恼、喜悦、痛苦、快乐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作为父母,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成长问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我们最关心、最重视、最愿意投入却也最感到头痛的一桩事。如何教育好子女,在这里我就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尊重孩子,正确引导孩子,理性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要过分干涉孩子。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会有个通病,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跟别的孩子完全一样的,他们在体力、智力、思想、情感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但是,我们会常常要求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孩一样,嘴边会常常挂着:你看看某某某怎么怎么样。其实仔细回想,我们自己不也在很多时候比不过别人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是没有错的,但鉴于每个孩子个体的差异,我们不能要求他们达到不可能达到的目的。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培养孩子自信、自爱、自立、自尊,而不是给他们规划好道路,限制孩子必须走什么样的人生,父母都希望把孩子要跨越的路上的障碍物先全部清除掉,孩子每走一步都要指示一下,结果是:孩子到任何时候也不会一个人走路,因为这样做剥夺了孩子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学习以及获得各种体验的机会。当孩子犯错误时或考的不理想时,我们父母的做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孩子的心里,我们是他们人生中最应该相信、依赖的人。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他们就是在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才得以不断成长和成熟的,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父母由于态度、情绪和方法上的误区,往往使批评的过程变味,主要表现为:1、把批评变成讽刺、挖苦、侮辱或贬低;2、错误比较,以彼之优比此之劣,以彼之长比此之短;3、缺乏耐心,以偏概全,以点滴否定全面。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在某种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给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掉了。父母们常犯的语言错误是:“提醒过你多少次了,还这样,你完蛋了!“考这么点分,将来捡垃圾都轮不到你!”类似这样的批评,犹如戳向汽球的针,对孩子自信心的伤害可想而知。积极的批评给孩子这样的感觉:你仍然是最好的孩子,犯了错不要紧,我相信你能改正。我们只要以宽容、信任、尊重、理解等为前提,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客观地观察孩子,对孩子真有赏识之心,批评就会很柔和很适度,就能得到如愿以偿的效果。对孩子来说,表扬、鼓励、赏识犹如为小树苗浇水、施肥,适当的批评、惩罚就像为其整形、灭虫。我们应该做到:赏识有度,批评有方,赏识为主,批评为辅。
  不要过分宠溺孩子,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个性。
  女儿刚上高中时,因为离的比较远,要寄宿,很长一段时间我很不舍,毕竟从小到大都没离开过身边,担心很多事情: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照顾自己,学校伙食好不好,晚上会不会踢被子。。。也萌生过去陪读的想法,但后来在她爸爸的坚持下,我们还是让她寄宿了,主要是也想看看她的独立能力,毕竟我们不能陪伴她一辈子,现在感觉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起码现在离开了我们她可以自己处理学习、生活,而且做的我们也比较满意。在这点上,女儿的独立性通过她自己得到了很好的肯定。许父母一面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不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一面又总是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太差,怕孩子长大后不能面对竞争激烈未来社会。其实我们的认识和教育行为都至关重要。 1、在思想上要明确认识,高度重视。父母要有正确的认识,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否则,错过这个时机,等孩子的依赖性形成后再想补救,那就十分困难了; 2、在行动上要提供机会,大胆放手。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也就无从说起。因此,家长在行动上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那些应该做并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整理房间等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创设条件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比如让孩子自己乘车、购物等等。只要孩子想做的,愿意做,就要大胆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 3、在方法上要因势利导,正面鼓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急于求成,要讲究方式方法。孩子一开始独立时可能会犯错误,做的不尽如人意,我们一定要宽容对待,正面引导,以免打击孩子尝试独立的积极性;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愿望或做事情有一点进步时,则要及进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进一步作业努力。
  为人父母要多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做好榜样。
  我们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很多时候,好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在行为方面不怎么好,不尊重人,斤斤计较;而别的有些孩子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其实这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大有关系。父母在儿女心目中的地位是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的。父母,是子女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和执行者。人生最初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幼小的孩子没有与社会接触、交往的经验。首先教他们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是我们做父母的。我们怎样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对待社会,同事,邻里,怎样为人处世,能否好坏分明,往往有意无意地被孩子模仿和吸收,要想使孩子具有什么品质、修养,我们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和修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是孩子的镜子,孩子则是我们的影子。因此,家庭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我们父母的的素质和自我教育的水平。我们对于自己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和教育能力等各个侧面都要不断自省、改进、提高,要配得上做子女的“好榜样”,做到以自己健全的人格对孩子进行感染、熏陶和塑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做为父母,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上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让自己真正能成为孩子的一面光亮的镜子,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引导孩子用切实的行动去求真,求善,求美。
  以上几点是我自己的几点切身体验,每个孩子都会有所不同,我们作为父母的只要让孩子身心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来能自力更生就足够了,孩子没有完全照着我们期望的那样去做,这是很自然的事。大方向对了就行,不必拘泥于小节,这一点在教育中很重要。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7-19
不会,心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