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写一篇《我的家庭教育观》,最好是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高分悬赏,好的加分

我的家庭教育观
-----谁更需要接受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早期抓好了,可以事半功倍。 这些年,学校的教育改革进行得非常火,在座的我想也有老师,比较清楚改革遭遇的阻力。校长和老师们讲得最多的是——我们的家长逼我们进行应试教育。学校搞素质教育,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家长不干,家长说,高考那把大刀悬在那里呢,让我们怎么办? 用苏州大学一位教授的话来说,这是全社会教育素养和教育发展的不对称。每一个家长眼睛盯着清华北大,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很难承认孩子间的差异,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孩子的事实。家长认为只有应试教育才能实现自己的这个愿望,所以,现在的学校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一起上。可是,孩子的日子怎么过?他们的感受如何?他们的生命质量又究竟如何?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到底有没有?家长不到最后时刻是不清醒的。 我常看报纸上说,大考前哪个孩子自杀了,几天前还登了一个自杀了的硕士生的父母的反思,这确实值得研究。父母已经把孩子培养到了硕士,按照我们通常的观点来看,孩子都已经成才了,怎么最后的结局会这样?我们到底疏忽了什么?这个我们应该好好讨论一下。 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究竟有哪些自身素养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很多家长不懂。 有的家长会说自己的文化低,不会管,那就让别人去管:为了让孩子多学一点,给孩子请了很多门家教,送到老师家里去,或者索性就让孩子寄宿在老师家里。 但是否家长的文化水平高,就能把孩子教育得好?其实也不是的。 在一所大学里有一对教授夫妻,他俩无论是学识还是品行都很好,但是两个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一点都不像父母,很不要读书,也不长进,让两位教授没有面子,感到自己的一生非常失败。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了解了一下,那两个孩子小时候是在乡下,跟着祖辈长大的。 问题就在这里。假使家长自己有很好的文化素养,但是这些文化素养没有直接作用于孩子,那么也是空有满腹诗书。 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孩子的人格结构在两三岁时就开始形成。虽然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但是小时候最重要,那个时候所有的基础——习惯、爱好、兴趣、价值观都刚开始形成,你把他引上路了,他自己往前走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没有好好引导他,那么这些习惯、兴趣、价值观就会一片混乱,以后再改就需要花很大力气。 最近北京电视台在放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做《真情不眠》,讲的是父亲卖血供自己孩子读大学,但是孩子却在城里吃喝玩乐,还吹嘘说自己的父亲是包工头,有钱;后来因为学习成绩很差,有很多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开除了,但孩子还不以为然,骗家里说自己在读书。这样的剧情不是虚构的,真实生活中有很多。 现在的家长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条件,拼命地给孩子选学校,从挑幼儿园一直到挑大学。很多家长都是工薪阶层,有些夫妻俩的月工资加起来也就一两千块钱,择校费动辄就要好几万元,他们也舍得花,他们说要为孩子创造条件。 一年级学生盼台风 其实现在的孩子都很努力,比我们大人都要辛苦。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愿意学好的。但是不明白的地方就在这里,既然环境也好了,孩子也很努力,大学近年来也一直在扩招,为什么教育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不断会有问题出现,有孩子杀父母的,有自杀的,有小小年纪就厌学、失踪的。 有一个家长告诉我,台风“麦莎”来了的时候,孩子很高兴,说台风来了真好,可以不用上学了,台风还来不来啊?这个孩子才一年级,才上了几天学啊!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不喜欢上学了,其实这不能怪孩子,肯定有客观原因。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但是哪个最重要?我认为是家庭教育。有人说家庭教育让人们琢磨不清,没有价值标准好衡量。其实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心,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家长天天都在影响、教育着孩子。 我刚参与浙江省侨联留学生十佳家庭(家长)的评选,有个家庭材料写得很朴素,叫《让兴趣做主》,差点被我们疏忽。后来仔细一看,真是了不得,他们家里的孩子都非常好。其中一个孩子曾是德国海得堡大学的教授,研究量子信息,在国际物理界获得多项开创性的成果。在德国他有着优厚的待遇,德国方面也百般挽留,可是他还是回到了中国,?为他奶奶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要他国外学成后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国。现在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当教授,因为成绩卓著,2004年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家长的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家长不应该是老师 有句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是不太赞同的。我认为这句话远没有点出家长重要性。家长不是老师,老师是教学生知识,家长是孩子人生的引导者,是孩子教养的预见者、把握家庭教育方向的舵手、孩子的榜样、孩子成才的助手。 美国心理学家史坦堡说,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凭直觉做。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很有道理。每件事都是教育,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并且你的言传身教是没有预先备过课的,你凭的是你的直觉。这是与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 家长和老师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老师都是专门培训过的,学校是按照年龄划分来教育孩子的,但是家长不一样,家长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孩子的成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学校是知识的传授,而家长是情感、意志、价值观的传授,家长要是也去充当老师,孩子得到成长的营养和动力就会很少。 关于家庭教育,史坦堡提出四个原则:一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二是父母要制订规则,按照规则来约束孩子;三是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四是确立并实施教养子女的目标。 因为家庭教育是“凭直觉”的,所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就非常重要,素养决定直觉的水平。家长应该知道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原则,能够分辨家庭教育中最复杂的问题。比如孩子在2—4岁的时候,是对生活秩序的敏感期,2.5—6岁的时候,是对社会规则的敏感期,那个时期也就是在进小学前,是在家庭中。可是怎样让孩子又守规则又有创造力?这样确实很难,这需要一种智慧。 对家庭教育素养的认识 第一点认识:家庭生活方式对孩子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家长需重视对其的选择、创建和调节。 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长忙于工作,虽然回家也和孩子谈天,但日常生活不是交给保姆,就是让孩子去寄宿学校。孩子应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让孩子和保姆一起,孩子所有的事情,保姆都会包办,这样的教育质量肯定低下。 有一位家长,事业有成,忙于工作,为了孩子的成长,他精心为孩子挑选了一位老师,让孩子寄宿在老师家里,和老师共同生活了6年。孩子成绩好、品行好,当了班长。但是这位家长找到我的时候还是觉得很郁闷,他说有两点很糟糕,一是孩子没有任何兴趣,做完作业后宁愿坐着发呆,也不愿意出去和同伴玩,说玩那些没意思,但什么东西有意思呢?没有!另外,就是孩子不敢负责任。如果成人以后也是不敢说不敢做,这样的人有什么用? 这位家长给孩子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孩子学到的就只能是他老师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其实即使你在家时间很少,总是可以抽空和孩子多聊天来传递你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现在他看着儿子,觉得好像是在看别人的孩子,因为孩子的情感、价值观都与自己的不一样。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要重视环境对价值观的导向问题。在有些家庭里,家长整天无所事事,在家里打扑克、搓麻将。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就不会太勤奋。 有几份调查表明,在城乡居民的储蓄中,为子女教育的储蓄超过了住房和养老储蓄;子女的花费远远高于父母,花在子女身上的开支已经占了夫妻收入的50%以上。 有对夫妻,月收入加起来就1000元左右,但孩子要买手机,一下就花了2000元,孩子还嫌不够好。过了一周,孩子就把手机弄丢了,嚷着又要买手机,夫妻俩又借钱帮孩子买了一个。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呢?是谁使得孩子这样不为父母着想呢?是父母自己。 家庭文化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阳光、空气和雨露。在很多方面,父母是不可替代的。作为父母要担当起自己的职责。 第二点认识:要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合理建构。 要有效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多种教育资源通力合作的态势。在家庭教育中,要看清影响因素有多少,要懂得如何选择和鉴别。现在的孩子,从小被电视、电脑包围着。从教育角度来说,3岁以前的孩子,最好让他先爱上书,大点以后,再接触电视,使孩子先入为主地喜欢看书。 自从出了佛哈女孩XXX,众多的家长都有了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哈佛的愿望。但你了解过吗?哈佛是什么样的大学?它是一个培养世界公民的大学,是一个让学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大学。那么你的孩子是否有成为世界公民的潜质?国内的教育与哈佛的教育怎么对应?如果你想实施你的计划,要不断引导孩子思考、探索这些问题,把教育培养落到实处。 第三点认识:家庭教育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的主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得到充分发展。 孩子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悟、体验而获得发展的。有一个家长,他在孩子幼小时从不刻意让孩子学什么,而是给足孩子玩、游戏、个人兴趣的空间和时间,从中不断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发现孩子的“材质”。他懂得“恰如其分”地引导,不仅让孩子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最后又脱颖而出,由一只丑小鸭变成一只白天鹅。 第四点认识:家庭教育是通过创造性的爱来表现的。 家庭教育是通过爱来表现的。爱的本质是给予他人成长、发展的能力。家长要有爱的知识,爱的能力,爱的智慧,爱的艺术。让孩子受到感染,有体验,能理解,懂感恩,有回报。有些人沦为罪犯,正是因为小时候缺少父母的关爱,才会对社会、对他人从心里产生仇恨。 创造性的爱的实践,表现为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氛围,细致地观察孩子,重视个性教育。一定要明白,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是完全正常的。去年有本书叫《十八岁的计算机天才》,说的是有一位少年,读书成绩不好,却对计算机游戏非常有兴趣,他妈妈看看他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就让他去读了电子职业高中。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单位局域网的管理人员,她常常为儿子带来最新的游戏,不断提供新鲜的知识,不断告诉他计算机还有什么用。在她的鼓励下,儿子越来越感觉自己知识的不足,开始自觉学习。妈妈还不拘学历文凭的限制,和孩子商量,毅然让孩子退学自学。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孩子在18岁那年办起了自己的公司。 初中是很多孩子发生变化的阶段,很多家长容易对孩子失去信心,觉得很失望。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不愿意学好的,怎么才能让他们在现实中奋起呢?要让孩子自信成才,关键是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五点认识:要有警觉的教育意识,把正确的理念化为实践。 有一本书叫《我只养你到18岁》,书中的这位家长自己是教育硕士,他对自己的孩子说我只养你到18岁,18岁以后你应该独立了。“我只养你到18岁”的理念很先进,我很赞同。18岁后要学会独立。但是家长在让他的理念怎样得到孩子认同的过程中做得很不够,后来,孩子对父亲当年让自己退学表示了不满。 在教育中,人的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要调控孩子的思想情感和能力。要懂得什么时候要坚持,什么时候需要等待。有个初二的孩子,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意去上学了,父亲尝试了很多办法还是不行。最后只有一个方法:等待。过了半年,那孩子自己想上学了,换了个学校后竟然还当上了班长。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了解到,孩子青春期的有些表现属于正常。我非常佩服爱迪生的妈妈,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爱迪生不是个好学生,只有他的妈妈没有放弃他,才有了这个发明天才的出现。 父母永远应该对孩子充满期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2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单位,是孩子最早与社会的接触点,在人的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人的成具有重要意义。

就每个人的生活时间来看,生命中的三分之二也是在家庭中度过。因此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对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一般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怎样教育孩子,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最初的痕迹,好的家庭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塑造美好的心灵,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不良的家庭和家庭环境,就会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严重的影响。

从我国现实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以下三个特点:

1、父母爱子心切,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不惜财力、物力进行智力投资,很重视儿童的学习成绩,这种望子成龙的高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儿童巨大的压力,使儿童感到力不从心,精神上受到损失。

2、父母给儿童过度宠爱。在生活上对子女过分地照顾和满足,有可能使儿童形成自我中心、易发脾气、任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心理特征。

3、父母对儿童的保护过度,特别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较多,使儿童产生对父母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女的性格也有不同的影响:

l、独生子家庭(双亲家庭),孩子容易形成活泼、热情、善良、好胜、任性、胆小、依赖性强、爱发脾气、固执、孤僻,不合群等性格特征,在自制力、忍耐力,毅力及果断性上较差,易形成遵守纪律、有礼貌、尊敬长辈、讲卫生和学习勤奋的好品行。

2、生活在人口较多的大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热情、活泼、温顺、善良,有协怍精神、自尊、爽直、有自制力等好品格,不易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别是生活在人口较多的大家庭中的子女,自己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是家中的小太阳,有挑吃、挑穿、不关心别人、不爱惜东西等不良行为。

3、生活在母子单亲家庭中的子女,自制力强、忍耐、爽直、温顺、胆小、腼腆、善良、自尊、学习勤奋、艰苦朴素,但也有不良行为,如挑吃、挑穿、吃零食、不爱惜东西等。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必然导致不同的父子关系,从而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同,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类型有以下几种:

1、 严父慈母型,这类家庭对儿童,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母爱的温暖,父母共同教育孩子,能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 在这类家庭中的儿童其性格和品行较好,待人礼貌、热情、活泼、独立性强、有理解力、学习勤奋、直爽、温顺、亲切、有社交能力、机灵、快乐、有毅力、有创造精神。

2、慈父严母型,母亲在家中主宰一切,并主要担任孩子的教育工作,父亲原则上不闻不问,母亲在孩子思想、学习、品行上要求严格,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孩子不易体会到母亲的温暖,这类家庭的孩子,易形成温和、顺从、无主动性、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等性格特点,品行上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和说谎的毛病。

3、严父严母型,这类家庭有严格的家规,对孩子的学习和品行要求较高,作息制度严,奖惩分明,家庭气氛严肃。孩子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母爱,在父母面前规规矩矩,一旦父母不在场,则无拘无束,大胆放肆,他们往往缺乏自尊和自信心,比较能忍耐,有反抗精神,易形成不诚实的毛病。

4、慈父慈母型,家庭气氛好,父母从不打骂孩子,重视孩子的意见,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但父母对孩子迁就溺爱,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般品行较好,比较热情,活泼直爽,善良和顺从。

根据以上的家庭类型,又可以把家长的教育分成四类:

l、过分干涉型,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孩子按父母的认识或意愿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批判性,做事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这类孩子的家庭大多是慈父严母型或严父慈母型,母亲在家庭主宰一切。

2、过分保护型,就是父母什么都代劳了,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的发展个性,结果培养出孩子的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类孩子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或多亲家庭,父母的教育属于严父严母型或慈父慈母型。

3、严厉惩罚型,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的健康人格,也可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这类家庭的家长是严父严母型或慈父严母型,孩子的犯罪率较高。

4、温暖理解民主型,这类家庭的家长,一是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怎么多,但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二是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只要尽力即可;三是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这类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挨过父母打骂,所谓棒下出孝子并非真理。

现代社会,家庭经济相对较好,学习条件优越,因而有利于智力开发和进行智力更好的投资。然而中国的家长宠爱孩子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他们一辈子甘愿为儿女付出,从幼儿园、上小学、中学、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是许多家长都有的感受,然而我们的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孩子对“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还有颇多抱怨,惹得家长们感叹好心没好报。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如何根据子女的特点,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品质。

1、提供锻炼意志的机会,对子女不要过度保护,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适当经他们安排一些家务劳动,设计一定难度的工作,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发展各种能力。

2、对儿童的要求符合儿童的实际水平,避免过高期望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父母对儿童的过高期望,不切实际,往往会适得其反,成为儿童沉重的精神包袱。因此,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样才能达到动力作用,鼓励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

3、培养独立性,鼓励他们与同伴交往,特别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可以模仿学习各种社会交际的能力,在同龄伙伴中,他们才能体会到平等与公正,才能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如父母过于阻止儿童的正常交往,对儿童的社会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

4、把孩子当成一个大写的人,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一个与自己一样的大写的人,尊重他的人格,不能打孩子、训斥孩子、对孩子冷言恶语。能与孩子平等的交谈,你的眼神语调、用词都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其次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待,孩子既是与我们大写的人,又与我们不一样,他们是发展中的人,还不完善,不成熟,但他们具有潜能,他们更需要关心,关注和爱护。但并不是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孩子成长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孩子伴随着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成长,这需要我们家长、学校引导,同时严格要求。

愿我们的家长在学做温暖、民主、智慧型父母的过程中,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资料:http://sh.iyaya.com

第2个回答  2007-06-21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新标杆。树立孩子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庭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场所。
如何更好地让孩子“明荣知耻”呢?首先,我觉得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家长的每一行为,都将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家长的社会行为:有的家长不拘小节,带孩子到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擤鼻涕、抢座跨、越栏杆、折花草------,其行为完全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相悖。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小就会埋下目无法纪、危害社会公德和秩序的“种子”,这都是要不得的。家长的一言一行、所做的每件小事都应当率先垂范、做孩子的表率。
再则,我觉得树立孩子的荣辱观念,应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
那天,家里来客人,我正忙于烧菜。突然发现盐用完了,就喊来女儿:“快去小店买包盐。”女儿正玩得起劲,没有答应。当父亲的马上说:“只要你去买盐,爸爸同意你买一包巧克力。”这句话马上引起了女儿的注意,但孩子却说:“我买了一副棋子后,妈妈规定这星期不能买巧克力的。怎么又买啦?”当父亲的并不理会这些,不耐烦地催着孩子:“别罗嗦,快去!”说着,掏出钞票,,从中抽出一张10元的甩给了女儿。十几分钟后,孩子一手拿着找回的钱,一手拿着巧克力边走边吃,腋下夹着一包盐。父亲露出满意的神情,很快,饭菜上了桌,可孩子一点食欲也没有。
这事很平常但却不简单。事后,我与做父亲的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一包盐、一包巧克力,看起来是小事,但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可是大事,给孩子的副作用也不少。一是用物质刺激孩子做事,孩子从此就学会了索取报酬,好逸恶劳;二是随意取消原先的规定,削弱了家长对幼儿的诚信教育的权威性;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食欲------。
当父亲的平时并不是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他只注意了所谓的“大事”,而忽略了身边小事的教育效果。其实教育无大事、小事之分,人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几乎都是在平凡小事中培养、体现出来的。同时,对孩子的教育光靠口头说教是远远不够的,说与做应一致。最好的办法是把要求落实在行动上,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来教育孩子。如这件小事要是引导得当,不仅能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还能让孩子树立以劳动为荣的思想观念 。
“小事”成“荣辱”。只要有心,你就会发现,日常的一件件小事都是培养荣辱观的“良方妙药”。要求孩子为他人着想,就要鼓励、支持孩子去关心他人;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就要在平时督促、引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举止文明------。这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实际的行为训练中,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进而树立良好的荣辱观。
第3个回答  2007-07-02
最简单的就是,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虽说近几年来,国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增强了,可是依然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就拿我周围的人来说吧,和他们谈到孩子时,可以了解到他们要么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要么没有现代家教观或是错误的、陈旧的家教观;要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实施家庭教育。
他们的观念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教育为时过早,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0~3岁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印度狼孩的启示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智力水平已达到50,在4~8岁可以发展30,在8~17岁之间只能发展20了。可见,婴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高速阶段。而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实在是一种大脑资源的浪费。
二、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因为,幼儿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没有生活经历,分辩是非能力较差,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为控制力也极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

三、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四、教育是学校的事。
这是在推卸责任。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五、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攘括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其次,不管你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为幼儿期的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六、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的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眼下,持以上各种不正确的教育观的父母不在少数。看来,教育孩子还是要先从教育父母开始,及早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才能不误己子孙。
第4个回答  2007-06-22
我的家庭教育观-----平等、民主、正面教育。
体罚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可能使孩子恐惧、自卑、懦弱、多疑、焦虑;它可以使孩子从说谎到欺骗,开成油滑的两面性格;还可以使孩子不满、反抗、报复,甚至形成残暴性格。
不管是家中的事,还是孩子的事,不论是经济开支,还是家庭纠纷,全家做下来开个民主会议,让孩子发表意见,一同协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中的小主人。家长有了缺点,要勇于向孩子承认。孩子有了缺点错误,也就会主动讲出来,家长不打不骂,冷处理,讲道理,论危害,鼓励孩子改正错误,争取进步。
以上算是文章的观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