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 二单元总结 岳教版

如题所述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单元框架:
  汉字的发展历程
  汉字与书法 书艺历程
  篆刻艺术历程
  艺术 绘画起源(新石器时代、战国、汉)
  从顾恺之到吴道子(魏晋、唐代)
  笔墨丹青 文人意趣(宋、元、明清)
  民间风情(宋代、明清)
  大傩之舞(原始时代)
  梨园春秋 南戏与杂剧(宋代南方——南戏;元代北方——杂剧)
  徽班进京(清代京剧)

  春秋《诗经》 战国楚辞 汉赋
  诗言志 歌永言 唐诗 宋词 元曲
  文学
  唐传奇
  传奇与小说 宋话本
  明清小说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本节要点:
  汉字的发展历程 原因
  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书艺历程: 特征
  汉字的演变趋势 发展历程

  印宗秦汉:掌握历程
  细说知识: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发展历程:(重点掌握)
  A传说中的仓颉造字
  B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知道不能准确识读,但与成熟汉字有一定渊源)
  掌握:代表3个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龟甲刻符,已经初步具备文字雏形。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有和近似甲骨文的雏形文字
  C商代:甲骨文——目前所知成熟汉字
  D商周时期:金文
  E西周晚期,形成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
  F春秋战国:文字混乱
  G秦朝:“书同文字”以小篆统一文字,后简便的隶书得到推广。
  了解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俭省笔画、紊乱偏旁,以致异形杂出、一字多形等,文字的交流功能大大削弱,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始皇为了消除这种混乱情况和便于推行政令、巩固统一,果断推行“书同文字”的政策。
  掌握“书同文字”意义:
  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总结汉字演变:甲骨文→金文(籀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2、演变趋势:
  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二、书艺历程
  1、书法成为艺术的原因:
  A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B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
  C笔墨纸张等工具的发明与流行。
  D书法有利于抒情达意。
  2、书法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
  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3、发展历程:(重点掌握)(先从总体上把握概况,再注意每段要求掌握的各点)
  A秦汉——自发阶段:
  掌握三点:秦小篆、汉隶书(小篆代表《泰山刻石》
  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多重实用;
  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隶雄放洒脱,雄厚深沉。
  B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掌握两点:①为什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能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社会的变迁(社会危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
  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②典型代表:
  王羲之——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C隋唐——新的高峰
  掌握:①新高峰指两点:
  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②隋唐时期具备了哪些能够促使书法艺术达到高峰的条件?
  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表现:
  草书——狂放不羁:张旭、怀素(颠张狂素)
  楷书——注重规范法度,力求建立新的法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D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掌握:①原因: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重文
  ②代表:
  “宋四家”—— 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
  E明代——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
  掌握两点:①明代书法为什么会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②代表:祝枝山、文徵明
  三、印宗秦汉——篆刻艺术(一般了解)
  1、秦汉时期——篆刻艺术发展的标志性时期,为以后印章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样本。以实用为主
  (1)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拘,以小篆为主
  (2)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的风格
  2、宋元时期——书画家开始用印章来给书画作品加印,但篆刻还没有从它的实用功能中分离出来。
  3、明中叶以后——篆刻成为与书法、绘画并立的艺术门类可供艺术欣赏。
  原因:思想活跃,文化自由
  代表:文彭、吴昌硕
  注:本节的插图均需注意
  第8课 笔墨丹青
  课标要求:概述绘画艺术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本节要点:
  新石器时代:图案 魏晋南北朝:文人画
  绘画艺术的起源 战国:毛笔画 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唐朝:淋漓尽致描绘和
  汉:帛画 再现雍容华贵盛唐气象
  (起源阶段) (发展繁荣阶段)

  宋:成为独立的画种 宋代:风俗画
  文人意趣 元: 民间风情 明清:木刻版画 杨柳青年画
  (文人画) 明清:风格奇特 布贴画 剪纸画

  细说知识:
  一、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1.新石器时代——画在地面、陶器、岩石上的色彩和图案,这是绘画艺术的源头
  ①代表:马家窑文化的集体舞蹈图,内蒙阴山人面纹岩画
  ②内容:人物、动物的形象和简单的色彩和图案
  ③特点:虽线条稚拙、色彩和图案简单,却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④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氏族的集体生活,对自然、动物充满着神秘的崇拜心理 。
  2.战国秦汉的帛画——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
  ①代表:《人物龙凤图》和《马王堆汉墓帛画》
  ②特点:充满珍奇异兽、神仙怪魔,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的特色
  ③历史原因:
  A绘画材料、工具的改进;
  B人们对吉祥动物的膜拜;
  C跟战国秦汉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开拓进取、开疆扩土和充满民族信心的时代精神分不开。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绘画艺术的发展繁荣阶段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凸现个性的文人画
  (1)魏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凸现个性的文人画?
  A社会动荡引发人们对两汉儒学进行反省;人们挣脱了正统儒学的精神羁绊,个性得到张扬。
  B伴随着佛教、道教的发展,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趋向;
  C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上碰壁,又不愿流俗同伍,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绘画艺术的成熟时期,表现:
  A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B出现一批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
  掌握:顾恺之两点:一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作品可考的著名画家;开创我国古代的绘画
  理论——“以形写神”
  了解:其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
  2.唐朝时期——淋漓尽致描绘和再现雍容华贵盛唐气象
  (1)原因:
  唐代国家的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博大精深。
  (2)代表人物:吴道子:
  掌握:两点:“画圣”和被誉为“吴带当风”
  了解: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3)唐绘画特点:
  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雍容华贵盛唐气象;题材多样。
  (三)宋元明清时期——文人画
  1.两宋时期——文人画兴起
  (1)文人画兴起的原因:
  A宋朝“重文轻武”国策; B文人阶层壮大; C理学使人更注重内心修养。
  (2)特点:注重意境,表现在:
  A北宋构图气势恢弘,画风阳刚豪放, 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
  B南宋构图不讲究对称,墨色恬淡,“残山剩水”, 体现因“靖康之变”的民族耻辱,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治而产生的愤恨的社会心态,在画家身上不自觉地流露。
  (3)代表:马远(马一角)《山径春行图》 夏圭(夏半边)《山水十二景》
  2.元朝
  (1)特色: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更通过山水画来抒发出来。
  (2)原因:
  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废除科举制,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南人最贱,从而造成江南文人“学而优则仕”美梦的破产。为了吐露胸中的不平,文人以画寄托思想成为风尚,郁闷的意境表现在绘画上了。
  3、明清时期——奇特的画风
  (1)特点:风格独特、不拘成法
  (2)原因: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B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
  C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D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突出个人的精神风格,并将其感受融入绘画中;
  E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
  (3)代表人物——“八大山人”朱耷《松鹰图》
  (四)民间风情
  1、背景:
  宋代以来,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2、题材和绘画代表
  (1)北宋:
  风俗画:代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明清:
  木刻版画
  ①木刻版画盛行的原因:
  随着明清小说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以木刻版画制作的小说插图更成为雅俗共赏的绘画形式,在社会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影响。
  ②木刻版画代表:《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人们熟悉的名著小说插图
  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是反映下层民众生活情趣的绘画形式
  代表: 杨柳青年画《五子夺莲》
  二、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
  1、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是中国绘画起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
  2、魏晋隋唐时期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名家和名作;
  3、宋元明清时期山水画兴起并发展,绘画更加注重意境;自宋以后,描绘民间题材的画作和民间绘画发展起来。
  4、明清时期出现与正统画风不同的、风格奇特和不拘成法的画家画派,更加体现文人画的个性特点。
  三、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写实与写意的两大风格。(早期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后来逐渐出现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
  2、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3、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第9课 诗言志 歌咏言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本节要点: 春秋——《诗经》
  《诗经》、楚辞与汉赋 战国——楚辞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
  汉代——汉赋
  宋词
  宋词与散曲 元——散曲
  细说知识: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1)地位:《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时间:绝大部分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
  (3)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朝时期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
  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其中“风”的内容最丰富。
  (4)反映的信息:
  A贵族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
  B当时的平民也往往通过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特点:
  A四言诗 B分“风”、“雅”、“颂”三类
  C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6)来源:采诗制度
  (7)作用:A以文学创作来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 B表达思想感情。
  2、楚辞
  (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作品:屈原的《离骚》,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感。
  (3)特点
  A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 B句式自由灵活; C 常用语气助词“兮”。
  3、汉赋
  (1)产生:
  A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B文学渊源:吸收了《诗经》和楚辞的表现手法。
  (2)特点:铺陈辞藻 、文采华丽、带韵散文。
  (3)代表:司马相如
  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唐朝前期诗歌:
  (1)特点:开朗奔放、刚健清新。
  (2)原因:
  A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B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人诗歌,弹奏出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时代音调。
  (3)代表:
  边塞诗人——王昌龄
  李白非凡的气魄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田园诗大量出现——原因:太平安乐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闲适的生活环境
  2.唐朝后期诗歌
  (1)背景:
  A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颠簸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
  B中唐以后,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华年,人民的生活依旧悲惨。
  (2)代表人物:
  A杜甫的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悲惨遭遇。
  B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
  3、特点:唐诗题材丰富,流派众多,体制完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高度的成熟。
  4、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zh ao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三、宋词与元散曲
  1、宋词:
  (1)繁荣的原因:
  A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
  B宋代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和城市日趋繁荣,市民队伍壮大,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C两宋之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便于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2)宋代不同时期对词的影响:
  A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
  B两宋之际,金人南侵,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代表:李清照)
  C 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诗词体现了诗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代表:辛弃疾)
  2、元散曲:
  (1)兴起:元代兴起的新诗体,是在宋、金俗谣俚曲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
  (2)兴起的背景:
  A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阶级矛盾尖锐 B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元代读书人地位卑下
  C政治专权,社会黑暗
  D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3)特点:(了解即可)
  可俗可雅,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本节要点:
  唐代:传奇
  传奇与话本 明清小说(本节重点)
  宋代:话本
  细说知识:
  一、传奇与话本(一般了解)
  (一)唐代传奇
  1、产生背景
  A城市的发展造就了城市文化繁荣
  B变文的出现
  C唐代统治者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文人辈出
  D妇女地位有所改善、宗教的传播、唐中后期的动乱为传奇提供了题材
  2、概念:唐人小说的通称,而并非只是唐代某一类小说的名称(文言短篇小说)
  3、特点:虚构的故事、以言情为特色
  4、代表作品:《柳毅传》 《南柯太首传》 《莺莺传》
  5、影响与地位:
  A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 B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宋代话本
  1、概念:说书人所用的底本
  2、兴起的背景
  A城市经济繁荣 B市民阶层兴起 C变文和传奇的影响。 D说书的盛行
  3、内容: 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爱情小说
  4、代表作品:《碾玉观音》
  5、特色:
  通俗易读,内容丰富,贴近现实生活(小市民)
  6地位:
  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最早的白话小说
  二、明清小说(重点掌握)
  1、兴起的背景
  A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
  B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C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
  D宋代话本为奠定基础
  2、代表作品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三言二拍:——短篇小说集: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初刻拍案惊奇》
  批判现实:《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3、成就:
  ①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数量繁多:
  ②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③创作的艺术水平高超:
  ④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明清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极为宽广
  4、特色:
  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这一时代特色有关)
  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与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加深,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色有关有关)
  5、地位: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了解线索:
  唐代变文 唐代传奇 宋代话本 明清小说

  重点注意:明清小说的时代特色,并与上节课中的元曲的线索相连接,构成课标要求掌握的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这一主题。
  注:掌握p45图,注意其中的信息

  第11课 梨园春秋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本节要点: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先秦至汉唐傩仪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代杂剧
  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京剧
  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戏曲的总体历程及各种剧种的发展历程
  细说知识:
  一、大傩之舞——源头
  1、产生:原始社会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人们对自然认识很有限,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是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作祟,为辟邪消灾,产生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
  2、发展:先秦时期,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时期,傩仪还很盛行。功能上开始由祭祀转为娱乐,由娱神(祈求神灵保佑)转为娱人。
  3、特点: 服饰绚丽、载歌载舞
  4、地位:蕴含着古代戏曲的萌芽,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5、作用:A避邪消灾 B国家祭祀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南戏与杂剧
  1、宋代南戏——古代戏曲形成
  (1)产生原因:重点掌握
  A社会经济发展,汴京、杭州等大城市繁荣; B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C民间表演技艺兴盛; D话本为戏曲演出提供了载体
  (2)流行地区: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3)产生:(了解)
  最初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吸收宋词曲调和唐宋乐曲的一些成分。
  (4)特点:(重点掌握)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5)意义:我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
  2、元杂剧——古代戏曲的成熟
  (1)原因:重点掌握
  A城市经济繁荣; B市民阶层壮大;
  C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处于社会底层,不愿在元朝做官和换图无门的文人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
  D唐宋小说和戏曲的繁荣。
  (2)流行地区:北方
  (3)特点:重点掌握
  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此点解释的也是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的原因)
  (4)代表: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元杂剧的奠基者和杰出代表,代表作《窦娥冤》)
  白朴 马致远 郑光祖
  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第一次响亮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口号,对元杂剧和古代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徽班进京:京剧——古代戏曲的鼎盛 重点掌握
  1、形成背景:
  A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B艺人聚集北京,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
  C徽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取其他剧种的艺术形式;
  2、形成过程:
  A契机: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辰,徽戏剧团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进京献艺。
  B发端:四大徽班进京(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C形成:道光年间开始对外演出,和其他剧种频繁交融,以徽剧为基础,博采众长,唱腔丰富生动。
  D第一个高峰期:清同治光绪年间。同光十三绝是代表
  3、艺术特色:
  A综合性:京剧将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
  B写意性: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舞台行动均体现出写意性,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
  4、地位:京剧不仅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了解:京剧成为我国戏曲中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被公认为“国剧”。
  5、一般了解小字部分知识
  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分“雅部”和“花部”。雅部指备受士大夫和文人青睐的昆曲。花部指其他地方剧种,受民众喜爱。清政府的戏曲政策是扬“雅部”抑“花部”。
  拓展:为什么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候,中国戏曲能得到极大的发展?
  (1)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不断的发展。
  (2)两朝统治政策,都把中原文人处于低层,使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只能通过戏剧来宣泄。
  (3)文化观念:正统汉族文人不重视小说、戏剧等,主要精力在科举,而蒙古族、满族思想不同,重视小说、戏剧,并大力支持,甚至参与其中。还保护艺人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