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胡化成佛是怎么一回事... 详细解释...

如题所述

释迦摩尼,初译浮屠,后来也称佛陀,均系一人。既然佛教界普遍认为佛教初传中国的时间在汉明帝永平十年,则佛陀与老子的关系肯定不会超过这一时间,即公元67年。据《后汉书。本纪论》曰:“饰芳林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祀浮屠老子。”桓帝延熹九年(166)方士襄楷上疏曰:“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事据永平十年刚好百年。东汉时浮屠、老子原本是并行的,到了晋惠帝(290—306)时,此事由于一位道士与一位朝廷官员的一番争论,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昔祖(帛远,字法祖)平素之日,与祭酒王浮每争邪正,浮屡屈,既瞋目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高僧传。帛远传》)。据《本传》介绍,使王浮“屡屈”的这位帛远,是一位才思绝伦的高僧:“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诵经日八九千言”,后在长安建精舍,以讲习为业,徒众有近千人;帛远是一位深通佛理的高僧:“祖既博涉多闲,善通梵汉之语”,曾翻译多部佛经;帛远是一位与当时政要关系相当密切的高僧:“晋惠之末,太宰河间王(司马)颙镇关中,虚心敬重,待以师友之敬,每至闲辰靖夜,辄谈讲道”。总之,这位帛远在当时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帛远与当时的秦州刺使张辅有矛盾,加上秦州人管蕃的挑拨,最终,导致帛远被张辅杀害。帛远《本传》是这样叙述帛远与管蕃之间的恩怨的:“先有州人管蕃,与祖论议,屡屈于祖,蕃深衔耻恨,每加谗构。”帛远一辩而胜王浮,毁了自己的事业;二辩而胜管蕃,丢了自己的性命,故帛远不可谓为善辩。帛远之“辩”,为老子所“弃”之“辩”。晋惠帝时,佛教已经在中国流传很广,本土的老子与印度的佛陀到底谁是正统,谁处于附从的地位,成了当时人们的关乎大是大非的问题,帛远与王浮、管蕃等人辩论的就是这个问题。帛远是研究和讲授佛教的人,故主张佛陀为正统,老子处于附从的地位;王浮为朝廷官员,故主张老子为正统,佛陀处于附从的地位,主张与其身份恰好相符合。王浮当然辩不过靠卖嘴皮子吃饭的帛远,王浮身为文官,虽然嘴上工夫不如帛远,笔下的工夫就不一定比帛远差了,于是写了一本《老子化胡经》,连西域和印度的佛教都是老子所传,于是老子成为天下第一。由于《老子化胡经》已经失传,近年来在敦煌发现《老子化胡经残卷》,载于《敦煌资料从编三种》(五)中,虽非原作,由此亦可窥见其原貌:“(老子)十五日,诞生于亳,九龙吐水灌洗其形,化为九井,尔时老君须发皓白,登即能步生莲花,乃至于九。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而告人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度一切动植众生,周遍十方。’”关于佛陀,也是老子令尹喜投胎转世:“我令尹喜,乘彼月精,托荫而生,号为悉达,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无上道号,为佛陀”。据此则佛陀为老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老子化胡经》问世后流传甚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老子成为佛教的正宗已成定局。老子化胡一事虽然荒诞滑稽,在中国却获得了普遍地认可,连史家也竞相引用,《魏书。于阗国传》曰:“于阗西五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在《老子化胡经残卷》后有《老子化胡经考》曰:“裴松之《三国志》注《魏略》曰:《西戎传》曰:‘临儿国浮屠经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豆)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这里所谓“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者,当指佛教经典中的一些教义与《老子》中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如汉代牟融在《理惑论》中指出:“澹泊无为,莫尚于佛”(参见《弘明集》),而《老子》主张“无为”;佛教提倡“中道”,简书《老子》则说:“守中,笃也”;对于战争的看法,佛陀与老子的观点也惊人地一致,这是东汉时期浮屠与老子并重的原因之一。
根据《高僧传》,本来很容易判断《老子化胡经》为无稽之谈,它为什么还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里主要有一个民族自尊心的问题,要我堂堂中华完全接受夷狄的宗教确实有些困难,老子一化胡,佛教本来纯属进口,由此变成了出口转内销,佛教虽好,终归中国人领导。这样一来,中国人接受佛教无论在感情上和在心理上都不存在问题,这也是佛教在中国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老子化胡虽然虚诞,《老子》的胡化却是真实的。
既已推断出佛教大概在战国末期传入中国,马王堆帛书《老子》抄写的年代,据陈鼓应先生的“校阅帛书《老子》的一点心得”一文:“帛书《老子》有两种写本,现在分别称为甲本、乙本。甲本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推算抄写的年代至晚在汉高祖时期,约为前206至195年间。乙本字体是隶书,抄写年代可能在惠帝时期,约前194至前180年间”(《老庄新论》,陈鼓应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P94);则五千言《老子》的定型当在公元前206年之前,这就是说,佛教对于篡改《老子》的影响在时间上是可能的。郭店《老子》出土后,与五千言《老子》相对照,最值得注意之处就是有许多重要思想遭到了篡改,而这些篡改无一不是受了佛教的影响。
1 篡改老子的主要思想达到神化《老子》的目的
通过郭店简书《老子》与五千言《老子》对比,可以发现最为显著的不同在于老子对于儒家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最大的篡改莫过于将老子的观点改为与儒家思想对立。具体表现为将简书《老子》中的“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篡改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王(弼)本《老子。第十九章》)篡改后的《老子》文义不通,矛盾显而易见,以至于明代朱元璋的马皇后听了莫名其妙,直斥其妄。《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马皇后本传”曰:“一日,问女史:‘黄老何教也,而窦太后好之?’女史曰:‘清净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是其教矣。’后曰:‘孝慈即仁义也,岂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又简书《老子》曰:“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混乱,安有正臣?”在这里,老子的观点与周礼以及儒家的观点并不违背,王本《老子。第十八章》则将其篡改为:“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样一改,就将老子的真理改成了荒谬绝伦的观点,竟然有人将“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注解成:“只有六亲不和,才更显出孝慈;只有国家昏乱,才更显出忠臣的本色。”这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很具有欺骗性,按照这样的逻辑,则不到“六亲不和”、“国家昏乱”不得有“孝慈”和“忠臣”。如果非要等到家庭关系到了“六亲不和”的地步,“孝慈”才会出现,那么宁愿注意不让家庭关系发展到这样糟糕的地步,而永远拒绝“孝慈”的出现;如果非要等到“国家昏乱”,“忠臣”才会出现,那么宁愿不让国家发展到这样糟糕的地步,而永远地拒绝“忠臣”的出现。这就好比经营管理学及其培养出来的人才,绝对不是为了企业、事业和公司的倒闭的道理是一样的。
郭店简书《老子》中的思想本来是与夏、商、周的传统思想是一致的,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并不矛盾,是可解的;经过篡改则不仅与儒家想矛盾,也与夏、商、周的传统思想想矛盾,变成了完全不可解的谬论。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排斥儒家,方法却是佛教的。《维摩诘经》:“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这种通过重重否定使佛经不可解,从而达到渲染和神化佛经的目的,将佛经推到一种不可知的、神秘的至高境界的做法,其实是佛教最为重要的手法之一。篡改郭店《老子》使用的也是这种方法,这样一来,既达到了反儒家的目的,又把篡改后的《老子》推到了一种不可知的境地,从而达到了神化《老子》的目的。
2 老子的“无”、“有”与佛教的“空”、“有”
郭店《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在万物的本源的问题上,老子主张两条腿走路,王弼《老子注》第四十章则将其改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改变则将老子关于万物本源的问题,变成了一条腿走路,锯掉了老子的一条腿。这种篡改只能追溯到佛教那里,在中华文明史中则寻觅不到这种篡改的依据:“佛陀的根本思想,是以空为根据的缘起论,以中道为原理的正见实践论。佛陀的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即是三印法为立场的十二缘起论和四谛论,此乃原始佛教最基本,且最纯粹的根本原理,后世的大小乘各宗教义,无一不自此三原理所开出”(《原始佛教研究》,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张曼涛主编,P69,《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一如著)。众所周知,在佛教的“空”、“有”观中,“空”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到了大乘佛教“空”更是被强调到了极至。《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观四谛品》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龙树《中颂论》第28页,金陵刻经处)。从哲学方面来说,佛教的“空”、“有”,大致相当于中国老子的“无”、“有”,佛教中的“空”的理论基本上可以说明和解释一切,对于佛教来说,“空”就是一个大熔炉,可以消化一切,一旦进入这个“空”,一切便失去了支撑点和依据,便可以用佛教的理论来说明和解释一切。“有”因为是看得见,摸得着,无此方便。这一改动,使原本很容易理解的简书《老子》变得奥妙无穷,连神仙也莫名其妙。通过篡改,简书《老子》的原义后人已无人知晓,后代人只知道篡改后的五千言《老子》。南朝齐代的孔稚圭在《北山移文》中说:“谈空空于释部”,这里讲的是佛教的“空”;南朝梁代的庾信在《连珠》中总结道:“归老氏,则众有皆无”,这里讲的是篡改后《老子》的意思。这一篡改无限地缩小了老子的“无”与佛教的“空”之间的差别,也进而缩小了《老子》与佛教之间的差别,达到了将《老子》神秘化的目的。

参考资料: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6269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8
就是说老子骑青牛出关,到了胡人的地方去了,然后不知所终,说是成仙去了。然后有人根据这一事件,编造史实,搞离谱的佛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