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让我们变得浅薄而懒惰

如题所述

现在,手机成了我们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我们一点也离不开,一旦离线,我们的生活就好像少了什么。

我们是互联网的使用者还是反而被其辖制呢?互联网究竟对我们本身有怎样的影响呢?

《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一书由美国技术思想家尼古拉斯·卡尔撰写,书中阐述了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大脑思维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改变。

该书的英文名为The Shallows(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在英文书名中副标题只是中立地提到互联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有什么影响,却并不像中文副标题那样具有导向性。“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将读者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体,这本身与书中关于技术哲学的观点相背离。技术哲学认为技术的主体并非人,而是技术本身。书中认为互联网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技术也在塑造人的大脑。我们塑造工具,工具也在塑造我们。

“你是互联网的奴隶?”“你是互联网的主宰者?”编辑和译者选取的标题显然是为了更加吸引眼球,但没有遵循原著的意思。这样二分式的问法,让人不由得想做出选择。无论是变得浅薄,或者依然深刻,人都不会是互联网的主宰者。

若是认为人可以做技术的主宰,把人作为考虑的中心,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人虽然是技术的发明者,但技术确是独立于人的存在。在人类发明技术后,技术具有自我生长性和自主性。技术会自己不断演进迭代。而技术也有自己内在进化的逻辑,这逻辑并非是人类所设计的。技术也不仅仅是人类达到目的的手段。因为技术有自身的发展路径,并非人所能主宰得了的。技术是超出人的发明。

作者原题目和书中内容都是从客观角度来观察互联网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互联网反过来对人施加的影响。尼古拉斯在序言中先提到媒介本身比媒介的内容更加重要,随后在自己与电脑的故事中展开全书。作者在一系列相关事例和自己使用电脑的故事中,发现自己失去了以前的大脑。接下来便对大脑的可塑性进行分析。

技术的使用使得一些神经回路得到强化,另一些弱化,让特定的心智模式越发显著。技术一直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从泥版书、纸莎草书开始,我们的大脑在阅读中被塑造,而屏幕阅读确是不同于书籍阅读的一种方式。互联网让我们变得难以注意力集中,精力涣散。作者书中提到自己也在退化,逐渐变得难以专注阅读和写作。在结尾处,互联网和计算机变成了人的体外大脑,成为我们大脑的延伸。我们的大脑也随之变得浅薄而精力涣散。最可怕的可能是我们越来越依靠互联网来理解社会,自己的智能黯然失色,最终沦为人工智能。

最后的预言有点悲伤,但在追求效率的社会中这好像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我们的大脑在不知不觉中被重塑,变得更加难以深度阅读和思考。而这些能力恰恰是人独有的。在计算机批改作文系统发明的案例中,技术对人的模具化衡量让人感到伤心,创意和艺术可能因此被埋没。创造性和艺术审美不是人所独有的吗?这些人所独有的特质在技术的反向影响与构建中逐渐被抹除。本来这些特质也会随着我们大脑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的改变而逐渐微弱,以后还可能受到技术的二次筛除,连我们之所以人之为人的特质也可能被抹除……这可能就会导致记忆外包,文明消亡。

传媒即讯息,媒介即技术。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层次分明地展开了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的场景。在书中处处可见生动的例子和对相关研究的案例化叙述,这使得这本书在逻辑严谨的论述中不失趣味。同时作者也将自己作为一个受技术影响的例子摆在大家面前,说自己的大脑也被互联网改变了,越来越难以不受干扰地深度阅读和写作。

作者的自我叙述像是调侃,却也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事实。曾经我也会把一本有趣的书一气呵成地读完,现在看书速度却越来越慢,看一点就不想看了。即使看完也不大能讲清楚书中的细节,因为中途会不断被手机打断,一会儿来一个微信消息,一会儿来条短信。这让我的思维随着碎片化的内容变成支离破碎的镜子,虽然每篇破碎的思维都闪烁着原著的光泽和影子,却难以在自己的思维中透射出书的全景和整体的逻辑论述。

在微信中收藏了很多的文章,却几乎没有再看过的。原本觉得这文章好,可能以后会用得着,后来却几乎再也没有看过。互联网各种信息储存逐渐成为人脑的延伸,记忆的功能被外包给有着更大容量和更快速度的网络和电脑。自己的大脑却记忆力逐渐减退,不如曾经。以前还喜欢读读写写,现在连读书笔记都是打字打出来的,字因为写得少而逐渐变丑……

我本来以为是因为我年纪大了、变懒了才会变成这样。也一度怀疑自己脑子除了问题,提前衰老,容易遗忘和走神。从《浅薄》中才明白自己的大脑被互联网和计算机重塑了。曾经初中高中时的大脑与现在的反应回路竟然那么不同,和作者一样,我发现我失去了曾经的大脑。

曾经听到网上的说法,记录一天的时间开销和事项,可以明白自己把时间用来干什么。几乎每个这样做的人都发现自己没做什么。我也曾记录自己一天的开销,除了上课、睡觉、出行等固定事项,其余的时间我都很难说出自己究竟做了什么。

我后来每做一件事情便记录一次,几天下来发现,我真的没做什么。我看书看一会儿就累了不想看了,可是却时不时打开微信查看消息和朋友圈,在微信上花费的时间加起来竟然是两个小时左右……每天我无论吃饭、睡觉、上厕所,都会抱着我的手机。没有手机便觉得心慌,生怕错过什么。手机彻底成为我的延伸,成为我的手、我的眼、我的耳朵和大脑的延伸,甚至也是我腿的延伸,让我看到万里之外发生的事情。与此同时,我的肢体活动随之减少,我只是拿着手机,我不再亲手画画、看书,手机中的景色取代了我看真实风景的眼睛,很少走出去接触自然,而是拿着手机盯着屏幕。

虽然现在我看起来还是一个正常的人,肢体功能没有退化,可以久而久之,我可能从现实生活中隐藏到了手机的后面。每个人都可能变得越来越宅、越来越懒、越少与人面对面沟通,大家在微信相互问候和点赞,虽然我们知天下事却不用挪移半步,只需要网络。

当每个人在虚拟世界的热情渐高,现实生活中我们越是应付生活。祖先数百年发展出的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可能在我们这里因为很少行动而导致神经回路消失。我们逐渐成为丧失行为能力的人。懒人经济在未来有巨大前景,因为大家都变得越来越懒了。现在火爆的外卖服务、网络购物都解放了人的时间、便利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以前要做的一些事情被外包。

在思维变得浅薄之后,行动上我们也变得更加懒惰。互联网外包了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也随之改变了,变得浅薄而懒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