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正在“找回自己”(图)

如题所述

中国茶业长期以来,常常被外界用“七万茶企敌不过一家立顿”来形容其困境,立顿被视为许多茶企追求的典范。然而,在最近的中国茶业品牌与文创高峰论坛上,专家与业界人士提出了全新的见解。他们认为,根据茶产业的特性以及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中国茶业更应走以“个性化和小产区”为特色的“小而美”道路。

中国拥有6000多个品种的茶叶,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但有人认为,规模化和标准化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然而,论坛参与者,如农科院茶科所副所长鲁成银,提出区分“地缘”与“非地缘”茶叶的概念。地缘茶如西湖龙井,因其独特的品质和品牌价值,即使产量有限,也能保持鲜明特色。而像立顿这样的工厂化产品虽然规模大、标准统一,但可能因品质趋同,难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特别是追求个性化的年轻消费者。

鲁成银强调,中国茶业走向国际,不应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工厂化生产,而应根据自身资源优化配置,挖掘“地缘茶”的潜力。他认为,茶企在选择发展路径时,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明智抉择,而不是盲目跟风。

知名茶文化研究专家阮浩耕支持“小产区”道路,认为它符合中国茶业规模小、种类多、特色鲜明的特性。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个性化的小产区茶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他指出,中国茶业的发展不应仅局限于规模化生产,而是应探索“小而强”的特色化路线。

胡晓云,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强调品牌塑造在茶业中的重要性。她认为,中国茶业应突出个性,以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而非盲目追求标准化。她引用了“初印茶社”和吴锡端的例子,说明小产区特色茶的复兴和价值。

整体来看,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践探索,论坛上的专家和茶企普遍认同“小而美”模式是中国茶业发展的一个可行方向。这表明,中国茶业正从盲目追求规模化的误区中走出来,重新认识和发掘自身的独特价值和潜力,寻找更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