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太爱招中国学生?

如题所述

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太爱招中国学生?怎么会有这样一个话题了,是因为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时,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表现都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1、中国的文化理念和美国的文化理念的不同:

中国受儒家思想文化很深的一个国家,就有三纲五常这一说法,而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三纲五常的简单概括就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所以大部分子女在未成年之前都会听从父母的安排报学业,按照父母给于的规划路线而走,并且在孩子长大之后这种状态也会依然存在。所以很多来国外留学学习金融的学生,到最后也许走的不是自己想走的那条路线,让培养他们的老师和学校会有无力感,认为白培养了。


而美国的文化彰显自己的个性,想学什么,目的很明确。

2、中国的表达理念和美国甚至印度的表达理念不同:

中国人讲究含蓄,包括吃饭睡觉都会有“食不语,寝不言”的规矩,而且还奉行“酒香不怕巷子深”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做推销模式,但是在现今社会是不适用的,哪怕你空有一身好本领,你不去广而告之别人根本不会领会的,这就是所谓社交软实力,而美国人自己有一点点本事就会夸大到无边无际是不一样的,印度人在这方面更甚:既有一定的硬实力(工作能力)又有一定的软实力(社交能力)。所以在比拼的过程当中,中国人就会败北。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不然一直做不了顶端管理者,而高利润、高收入的工作则继续由美国和印度人控制。这个亏中国人要改进,要解决掉。


3、中国教育的功利性

每每中国的父母在孩子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就觉得那个专业比较吃香有前途为准,而不去考虑孩子是否喜欢,其实大多数时候大学的专业是让孩子选择自己的喜欢的东西,不专业也无所谓,在以后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上面明确目的就可以。最后反而是赶鸭子上架,上架是能上架,但是是否能高速的运转进入高架,答案就不得而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5

中国人的智商我想在世界上也算是高的了。中华民族,是智慧的,这是无疑的。想想中国古代的许多伟大发明。四大发明的出现可以说推动了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唐朝的鼎盛是现在的美国都无法比拟的。就这样一个聪明的民族,被一流大学拒之门外。这是为什么呢?

一、教育现状,死板,不可反对
一加一等于几?如此简单的问题,中国人肯定回答二,不用任何考虑。认为不是二的人都是傻子。而外国人想的是,为什么一定等于二呢?不可能等于别的数吗?证明的方法有什么?你说等于二就等于二?在外国学生是可以质疑老师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你的结论是对的,是合理的就可以。但在中国,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就是你的父亲。按照礼仪,长辈说什么都是对的,不可以反驳。反驳就要挨打。说什么记住就好了,排斥与老师,与书本不一样的观点。就这样,在中国人在教育上千年的“挨打”教训上,形成了,学什么是什么,失去了探索真理的思维。



二、家庭影响严重
在中国,家庭是很重要的,单位。家是社会的核心。每个人都在家庭中承担者不可缺少的作用。
每个人都不可能单一的活着。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依赖,一个人的选择不再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的选择也不会只影响一个人。古时候的大家族意识到现在的核心家族意识,庚深蒂固不可动摇。个人兴趣还未明确时很容易受家人建议的影响。而外国,孩子对父母的约束以及父母对孩子的约束,比中国要少的多,孩子是要独立出去的,所以他的大事要他自己决定才是对他的负责。当一个人能真正的做自己的决定时很大程度是基于兴趣的。



三,中国的社会阶段较低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现之时,劳动就不再是谋生手段,这样的社会,人人付出的劳动都市依靠自己的意愿,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做的。每个人的价值都能最大程度的体现,由此看来,中国的体质,国体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度低,子女是父母养老的希望,所以对他们的干涉也是处于自己的利益。在现在,劳动是我们的谋生手段,所以职业的高低,决定工资的高低,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兴趣不重要,职业最重要。

不能最大的实现价值,不是不让中国人接受好的教育的理由。

第2个回答  2020-09-17

就像新闻中提到的,明明中国学生,是极为优秀的存在,当然,在这里仅指那些依靠自己的实力考入名牌大学,公费留学的学生。

那么既然这些学生是如此优秀的存在,为何还会不被那些世界一流大学待见的。


缘由就在于,这些一流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缺乏兴趣,同时,其一直在往一个优秀的员工方向发展自己,而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新闻中的观点,具体提炼就是两点。

    中国学生在进入国外名牌大学前,就是很优秀的存在,而进入之后,同样很优秀。在专业技能与学术研究上,几乎都遥遥领先于其它学生。但是,他们对于自身学习的内容,仅限于学好它,之后用以谋生,仅此而已,他们内心,缺乏对之的兴趣与热爱。

    中国学生,过于注重实用主义,而缺乏自身软实力的培养。他们会是一个优秀的员工,但难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而名牌大学,更希望他们的学生往优秀的领导者方向发展。

为什么印度裔有这么多学生,看似日常学习并没有中国学生优秀,但是往往更受到名牌大学的青睐,缘由就在于,这些印度裔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有领导者的潜质。也更具有发展成为行业精英的潜质,而不仅仅是一个踏实的工作人员。

其实就我个人的现实经历而言,不论是在国外的中国学生,还是在国内的中国学生,或许都是如此。我们学习,是为了找工作。这就是我们对于学习的理解,我们将大学中学习的技能,其转换成金钱的效率看得无比重要。我们对我们的学历的主要期许,也就是能够将其换成一本通向工作的通行证。


基于这样的理解与期许,我们会很拼命,所以我们的下限很高,但我们的上限很低。因为我们对于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所抱的期许很低。

能用来兑换金钱,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用以进行研究。当我们秉持的是这样的心态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将我们的学习内容发展到的一个高度,会很低。


这就好比一个以自身技术进行金钱兑换工程师,他的收入永远不可能高于科研工作人员。因为他仅仅将技术视作技术,这是他的上限。但是对于科学家而言,他的技术知识,是无限的,持续上升的。


说白了,越是看轻金钱而让兴趣牵着自己走的人,越具有赌徒的气质。他可能一生穷困,但如若一日发迹,那是那些以实用为主的人,一辈子都不敢想象的物质高度。

所以显然,中国学生的心态以及是气质,并不符合目前国际上的名牌大学对于人才的期许。中国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让他们形成的对于知识与价值之间的联系与理解,也不符合名牌大学对之的理解。


或许,差别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中国留学生希望自己所学的技能越快能够成为赚钱的手段越好,能够赚越多的钱越好,但是名牌大学,希望的是他们的精英更注重发展知识,投身于科研,以兴趣为马,驰骋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