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

如题所述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传道解惑的教师,教育学生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应该是教育变革的核心,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凡言出,信为先”。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中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与人友好相处不可缺少的礼仪修养。讲礼仪是做人的起点,是治事之本。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个“礼”字,密切地关系着国家的盛衰,个人的成败,这点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就知道,所以远在上古时代就产生了《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巨着,倡导礼貌运动,而使我国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老师要处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宣传,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人格,讲文明,讲礼貌,不讲脏话和粗话,这对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造就现代化人才的三大支柱,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根基,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主体灵魂,社会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然而,要怎样从这三个层面来进行人格教育,促进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呢?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并重视榜样作用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研究者对进入名校的优秀学生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在家庭教育因素、自主学习能力与方法、勤奋用功等几类影响因素中,家庭教育因素位居第一。父母的人格特征、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类型等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虽然是普天下父母的美好期望,但是在大部分家庭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教育误区。例如:重视读书学习,轻视劳动及其他课余活动;重视物质上的满足,轻视金钱消费引导;重视溺爱保护,轻视独立自理能力;重视生理卫生,轻视心理健康等,尤其是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面对这一系列的家庭教育误区,家长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转变“成绩至上”的观念,关注孩子和谐、积极人格的全面发展,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提高自身人格修养,做到知行统一,以德育人。所谓的“父母意识”,不仅是针对孩子的,也是针对家长自身的。家长对子女要有合理的期望,尊重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家长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提升自己,不断改善自己的观念并调适自身行为。
其次,家长要改变不当的教养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及忽视型。青少年发展的关键任务就是自我统一性确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并立足于此进行教育,不过分控制也不过分溺爱。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足够的空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看到自我价值,悦纳自我,成为人格健康的人。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不但需要夫妻关系和睦,还需要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家长与孩子自由开放、平等式地交流沟通,积极互动,相互理解,多陪伴、多倾听,尤其有助于孩子情绪稳定特质的培养。
再次,家庭教育不能忽视榜样的作用。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与学习者经常有固定交往的人,往往也就界定了学习者反复观察,因而学习得最彻底的那些行为类别。”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模式会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会无意识地“遗传”到家长的某些行为习惯。如果家长勤劳节俭、讲究卫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孩子往往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在对其诚实守信、自主进取、计划有序等特质的培养方面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家长不重视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孩子起到的将是负面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自孩子出生起就对其产生了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健全人格教育的基本方式,相比学校和社会层面的人格教育要强烈、深刻得多。
(二)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关注教师健全人格塑造,并通过教育载体实施健全人格教育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机构,是连接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初中生健全人格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具有环境适应性的特点,学生的行为表现会因为不同的学校环境而有所不同。学校环境主要需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教育关系以及学校制度等方面来建设。首先,良好的学校物质环境既是学校的外显标志,又是学校良好精神风尚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物质条件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施加一定的影响,也是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学校可通过橱窗文化宣传、结合节日开展文娱竞赛、课外实践等活动营造文明的校园氛围,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能促进学生善交际特质的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其次,健全的管理制度更是建设校园环境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优良校风的保障,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及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可通过完善、健全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进行公平的考核评估,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养,来促进其良好品质的提升。再次,在学校教育中,不但要将人格教育贯穿到平日的教学之中,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预防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尤其是要选取合适的教育载体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教育载体应以活动为主,可采取心理剧、团体心理训练、专题讲座等形式。活动设置应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互动体验以及反思分享,避免成为学科知识普及教育,要让学生乐于参加其中。
一直以来,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人格具有育人性、示范性、完美性以及发展性。教师健全人格的塑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强化自我主体意识,即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塑造健全人格的主体,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要有自塑的动力,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要求自己。其次,坚持学习,不断反思实践。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根据教师成长公式,即“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健全人格当在工作实践中形成和展现。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可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加深对自身以及教育工作的认识。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精神上以及物质上的自我效能感。将自身的实践与认知统一起来,经过不断反思自查、再认识、再实践,进而提升塑造健全人格的自觉性。再次,教师要加强抗挫折能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第一步是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缺点,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师生的日常交往互动中,教师的人格发展影响着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望采纳,谢谢!
第2个回答  2020-12-02
1、从微笑做起从乐于助人开始其实很简单,但要养成习惯却不易;
2、尽早确定择业目标,自觉地把大学生同今后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3、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4、利用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多读一些社会科学管理方面的书籍,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