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1. 古文中“逃”的意思

逃 táo〈动〉

(1) 本义:逃走,逃跑

逃,亡也。——《说文》

许由逃之。——《庄子·外物》

恒侯体痛,使人索 扁鹊,已逃 秦矣。——《韩非子·喻老》

处于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逃未及远。——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脱身以逃。——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逃闪(逃跑藏匿);

逃越(逃走);

逃生子(逃妾所生之子);

逃犯(逃跑的犯人);

逃军(军队主将抛下军队独自逃走;逃兵)

(2) 逃避,回避

少则能逃之。——《孙子·谋攻》

今我逃楚, 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左传·襄公十年》

无所逃于天地间。——清· 黄宗羲《原君》

逃税(逃避纳税);

逃会;

逃债;

逃学;

逃刑(逃避刑责)

(3) 藏,隐匿 。

逃禄(隐居不仕);

逃世(避世。隐居不仕);

逃形(藏身);

逃身(逃命;藏身);

逃官(隐居不仕);

逃山(隐居)

(4) 离开

罢锄用又废,恋乡不忍逃。——唐· 司马札《锄草怨》

逃席(宴会中途不辞而去);

逃徙(离乡逃奔他处居住);

逃酒(逃避饮酒,离席先去);

逃伍(充军者逃离部伍)

(5) 叛,离,由于关系破裂而脱离

醉中往往爱逃禅。——杜甫《饮中八仙歌》

逃禅(违背佛教戒律);

逃墨(离弃墨子的学说)

2. 古文中读到的“逃名”是什么意思

逃避声名而不居。

释义

“法真名可得而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后遂以“逃名”指逃避声名而不居。

运用示例

唐 司空图 《归王官次年作》诗:“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庞树柏 《寄怀俞养浩先生》诗:“逃名傥悔才为累,畏俗无如酒最宜。”[1]

逃脱罪名。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自夫子之修《春秋》也,盖他邦之篡贼其君者有三,本国之弑逐其君者有七,莫不缺而靡録,使其有逃名者。”

3. 郑人逃暑,文言文和译文

原文 郑人有逃暑[1]于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3]衽[4]以[5]从阴。及[6]至[7]暮[8],反[9]席[10]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11]阴,而患露[12]之濡[13]于身。其阴逾[14]去[15],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翻译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原文

4. 齐王出逃文言文

战国策·齐策六

原文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而不还,则吾倚闾①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处,女尚何归?”王孙贾乃入市中,曰:“淖齿乱齐国,杀闵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刺而杀之。

注释

①闾:里门,巷口的门。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

译文

王孙贾十五岁了,侍奉齐闵王。这时燕国打进国都,闵王逃跑了,王孙贾不知闵王逃到何处。他的母亲对他说:“你早出晚归,我就倚着家门盼望你回来;等到晚上你还未归,我就倚着闾门盼望你回来。你现在侍奉大王。大王逃跑了,你不知他逃到何处,你为什么还回家来呢?”

王孙贾于是走到市场上,说:“淖齿在齐国作乱,杀了闵王,谁跟我去讨伐淖齿的,就脱下右边的衣袖!”市场上跟随去的有四百人,都去讨伐淖齿,终于杀掉了淖齿。

5.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④从阴。及至暮,反⑤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⑥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⑦于身。其阴逾⑧去⑨,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太平御览·人事部》具看见

注释

1.逃暑:避暑,乘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衽(rěn):卧席

4.以:为了,目的是。 5.反:通“返”,返回。 6.濡(rú):沾湿

7.逾:(通假字,同:愈)同愈,更加 8.徙(xǐ):移动 9.去:离开

10.反 通假字 通“返”

翻译

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短句翻译

1.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

2.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短文寓意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

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三是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

这则故事讽刺的是墨守成规,原因就是郑人没有注意到外界客观条件的变化规律,不知变通。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6. 郑人逃暑,文言文和译文

译文: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

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原文: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

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扩展资料:

短文寓意 :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

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二是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

这则寓言还告诉我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太死板了。要懂得变通。

出处:——《太平御览·人事部》

《太平御览》介绍:

《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

《太平御览》(下简称《御览》)的编纂时间,据王应麟《玉海》引《太宗实录》记载: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下诏开修,到太平兴国八年(984)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

初名《太平总类》,太宗赵光义为夸示自己好学,曾说:“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而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 才诏改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