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德春节的民风民俗

如题所述

1、祭灶

祭灶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

因为,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不过,祭灶时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别说坏话。

2、灶糖

灶糖灶糖(关东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其掂着虽然很重,但质料十分细腻。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3、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4、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

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5、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13
  建德春节的民风民俗:
  航头桥灯俗称“板桥龙灯”、“板龙灯”,是民间传统的舞龙灯形式的一种,深受群众欢迎。每年春节都在附近乡里村间擎舞活动,影响整个原寿昌县全境,如今每年正月十六航头村里都有此项表演。表演形式分七个部分,套路以游龙、盘龙为主,长是它的特征,显得气势宏伟壮观,粗犷豪放。使用的乐器有唢呐、竹笛、锣、鼓、镲、钹等。
  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古老而美丽。千百年来,一朵朵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民间艺术之花,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竞相开放,散发出光彩夺目的乡土魅力,就其艺术特点,可以分为灯彩类:戏曲竹马、梓州彩龙、严州斗虾、孙家牌灯、航头桥灯、航头双狮舞、车灯舞、断龙、清洁灯等;说唱类:金华道情、小锣书;面具舞:跳净童;灯调、莲花类:绪塘山歌(《顺采茶》、《倒采茶》等);婚俗表演类:九姓渔民婚礼;民间器乐类:洋程座唱班;木偶戏:提线木偶;杂技类:李村抬阁;民歌类:畲族山歌;小调类:寿昌山歌……这是每一个建德人引以为傲的资本。

  ①奇特的“婚俗”
  “九姓渔民”婚俗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情趣和追求美的生活的艺术内涵,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地方的婚俗,堪称中华婚俗大观中的一朵奇葩。

  惊险的“杂技”

  ②《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是中国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当地俗称“吊吊戏”。 使用老婺剧剧本,伴奏音乐较丰富。演出时所用木偶共36只,高约2尺,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除了后台伴奏班子外,台上木偶操纵,演唱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表演除了有一双灵巧的双手操纵这些木偶外,还需要有一副好嗓子。十根手指操纵4到5个木偶的同时,根据手中木偶的角色配唱,花旦出场由女声、老生唱腔用粗噪门。一个人就是一台戏,堪称浙西一绝。

  ③ “台阁”是建德李村独特的民间艺术,剧目丰富,家喻户晓,每年春暖三月便开始出台阁。抬阁有点类似于现在行游队伍中的人物造型彩车,但上边的人物造型所独具的颤颤悠悠的律动美感却是彩车所无法比拟的。由儿童装扮的各类戏剧人物固定在支架上,行进中儿童手舞不能蹈。远远望去,营造出人托人、人顶人的效果。后面一支队伍,使用鼓、锣、铳等民族乐器伴奏,热闹非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