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攻略:在人山人海中找自由自在

如题所述

中秋快到了,国庆长假也快到了。 你有出行计划了吗?

新闻里的小长假,峰值体验是堵车、排队,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然而朋友圈看到的小长假,是岁月静好,人人笑哈哈。

真真假假,到底杯子是半杯满还是半杯空,全看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美国著名旅行文学家保罗索鲁有本书叫《旅行之道》,扉页上写着: 在你成为道路之前,你不能走上那条路。 保罗说这是一句佛陀箴言。

我这些年摸索出了一条 人山人海中找到自己 的“旅游攻略”。echo保罗就是:在眼中没有风景之前,你看不见风景。

无论是在路上还是日常,保持开放又安定的心,道路即生活,生活即道路。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我大部分长途或短途旅行都是和朋友一起。他们和我的工作方式接近,能相对自由地安排时间,可以错峰出行。

我也享受一个人出去旅游。这时候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和方式。我在伦敦时就拿了一本《漫步文学伦敦》来安排游玩路线。

根据这本书,我走了狄更斯的路线,也寻找了伍尔夫的足迹,我找到了St. Mary le_bow这样的有意义的小景点。教堂内有著名金钟bow bells。这个钟再14世纪是用来敲晚钟的。因此有说法:真正的伦敦人(cockney)都诞生于钟声可达范围内。

|

|

我出差的城市,只要有可能就用双脚丈量一下土地,或者在街角咖啡店看一下午的路人,美其名曰:market visit。即使一周内,连续坐火车,我也不觉得枯燥,连空空的站台,也可以是风景。

|

|

独自一人的旅行除了偶有“在机场上厕所没人看行李”不便外,好的地方是因为没有人认识你,你可以就消融在“无我”的状态中。

保罗·索鲁有一段文字,把这种状态描述得特别准确,他说:

我和老公俩人经常能在热门的旅游地点,找到避开了人流的旅游方式。我们的秘诀就是:偏离主干线5公里就行。

比如今年五一假期,我和老公也只是去杭州玩了两天。走了熟悉的九溪和龙井,我竟然还抽空走了心心念念的十里琅珰(西山漫步道),基本没人。本来老公还提议去西湖新天地喝点小酒,被我及时制止:188买瓶酒,到酒店阳台上对着下面的茶园喝,只两人,还管醉。

|

|

我找寻到的五一的杭州

热门景点人多,大家都挤在一起。如果是在湖滨路那边的西湖,人就多,如果到了长桥公园一带,就少一些;如果是去梅家坞,人就多,如果自己多走几步到九溪或满觉陇,人就少。

不过,这种两个人的独辟蹊径,目前有减少的趋势。

我和老公本来就来自两个文化不同的家庭,性格迥异。例如我喜欢徒步,他喜欢对抗性的球类比赛;他喜欢大块肉,大口酒,我就喜欢那种摆盘很漂亮的蚊子肉份量的“假文艺”餐厅;不知是否家里能量遵循守恒原则,我最近越来越爱运动,我老公则宣称要“静养”。我估计如果他没有“蜕变”的话,十几年后,我会成为海边一群挥着红纱巾的活跃老太太,他是寂寞呆在家里的老头儿。

过去几年的长假,我们都是一大家子人奔波在旅游路上,往往往返时间算起来要用去一整天时间。这还包括从外地来的家人的路途时间。

我娘家和婆家,各有三个孩子,又各“分布”在三个不同地方。再加上各自的配偶家庭。 如果要一起约假期的话,单一方,也需三、四家人,加起来十来个人协调时间。所以,法定的几个公共假期,春节、国庆、五一(如果时间长),就成了我们家庭聚会的时间。

为了防止大家意见不统一,也避免群体决策效率低,我们家从去年开始的约定:每家轮值,一切听从本年轮值家庭安排。其他人家负责按时出现。我老公家,过去几年,则是一家人共同陪同父母回到他们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怀旧。

一大家子扎在一起,往往是扫热门景点。

在这种人山人海中,我往往是用“心法”来降低噪音。

(1)在人山人海中挖掘家庭新话题

这种旅行是一种家庭聚会。

好处是在旅居、旅途中创造了很多话题,有些是路上看到的,有些是家人的回忆。例如有年陪我公婆到恩施,我公公说他的父亲是国民党时期恩施师范毕业的。我在家里二十多年第一次听到,我老公也是第一次知道。平时没有适当的场景谈论这样的话题。旅游中的新体验刺激了新话题。

|

|

(2)用旅行消解主权式家务

现在不是大宅门时代,每个人的个人空间大, 生活习惯差别多,如果十多口人在一起,吃喝拉撒睡就是个大课题。

我不知道你回父母家是否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爸妈想要把他们认为的好吃的都做给你,你作为好几十岁的人,一方面决定不了吃啥或者吃多少,另一方面自己又看着年迈的父母操劳,自己在“返祖”式饭来伸手。结果呢, 要不你自己不情愿地撸撸袖子自己上(如果你会做饭的话),或者就在“你叫你爸妈休息,你爸妈偏不休息,你再叫爸妈休息,爸妈还不休息,然后,双方就都急了的”的循环中。

这种情况,你家有吗?

大家一起旅游就极大地避免了这种问题。 用旅游的方式,把做饭家务这部分外包出去。谁也不用争主场劳动权。

像我们这种有八十岁老人、下有三岁孩童的一大家子,找家靠山临水的民宿,请当地的阿姨做饭打扫,老老小小的生活节奏不打乱。早上睡睡懒觉,下午喝喝茶,晚上打打牌。悠哉悠哉!

(1)旅行降噪的关键是旅伴。

旅行短则一天,长则数十天。多人组合中,最经济的是4人行。乘车、住宿能体现最大规模效应。人员构成上也能体现最大多样性。如果对景点和事物口味不同,可以作两小队分头进行。

人多,看人看事的视角也更广,趣事更多。一次在西班牙马德里,进到一个饭店,店员不会讲英语,我们的惯性思维觉立刻卡住了,变得束手无策。同行的一位朋友正因为自己本来就不怎么会说英语,发展了超强的肢体表达能力,我们其他三个人都看呆了,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旅伴需要磨合,我特别理解那种一直同一群朋友出去玩的人。否则整天为去哪要玩,吵个不停,比景点的人山人海还要烦。

(2)旅游中,要把自己带到彼处,把彼处带回自己。

对于旅游,总是有此处和彼处的说法。

无论是怎样方式旅游,我觉得最好的体验是能把自己带到彼处。注意力投注自己当时当刻的体验。

我最早的心流体验就是在甘南的一次徒步中,我在游记中记录:

这类似Csikszentmihalyi称之为心流flow的感受:“由于他们自身的原因而完全参与在活动中,此时自我意识消失、时光飞逝,每个行为、动作和想法必然会一步接着一步”。

另一方面,旅游也是把彼处带回到自己。面对一个地方、一些人,承认自己不了解,保持开放心态。因为在旅途中邂逅一些人、一段风景,而让自己愈发宽广。

近两年,我也在慢慢学习把自己居住的城市,把生活和工作地点方圆3公里的地方变成自己的“旅行”目的地。例如坐坐自己城市里的观光巴士BUS TOUR,每天中午饭后去办公室后面的小花园看草又绿了多少,

|

|

有人说旅行可以忘却日常烦恼。我到觉得不是忘却,而是当你将自己的烦恼,汇入无关悲喜的另一种时间洪流时,有一种融合感和谦卑,让你用更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你自己的问题就变小了。

文内图片由作者提供。

文章首发: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DQyODY0Mg==&mid=2247491917&idx=1&sn=94f6a44da160624d28923e42821e1e34&chksm=fa5346c0cd24cfd6c1afe401dcd01590f765278c09ade764bc81ea48e46431128c07b8a1ef4b&token=168040036&lang=zh_CN#r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