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base 在上海吗?」这个 base 的用法对吗?是不是少了什么呢?

如题所述

在当今的网络招聘广告中,一个看似常见的表达“base in Shanghai”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本以为标准的英语应该是 "Where are you based?" 和 "I'm based in Sydney",但为何大家似乎默认去掉了 based 的 -d 结尾呢?这个现象是否暗示着某些语言规则的微妙变化,还是我真的一不小心学了个假英语?(哈哈,语言学中的共鸣,确有其事~)


尽管“based”或“based in”是标准英语,但在日常对话中,诸如“你 base 在上海吗?”这样的表达方式,其实并无需过于拘泥于语法规范。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语言的包容性,尤其是外来词如何融入不同文化语境中。


英语中的外来词引入并非总是严格遵循母语规则。比如,“1000 dollars”在英语中保留了元(yuan)的原貌,而没有加复数的 -s,尽管元在汉语中本有复数形式。这是因为英语在接纳外来词时,往往会顺应本地习惯,保留源语言的一些特性。菲律宾和南美洲的比索(peso)在英语中则采用复数形式,这正是语言灵活性的体现。


举个例子,日语的“大君”(taikun)成为英语中的“tycoon”时,不仅拼写适应英语,还遵循了复数形式。咖啡(café)在英语中简化为“cafe”,尽管这在法语中有读音符号,但在英语中,为了易于发音和理解,这样的简化是常见的。


回到“base in”在中文中的运用,虽然它在英语中是形容词过去分词,但在汉语中,基于没有 -d 发音以及缺乏被动形容词的概念,这样的简化或许出于方便理解和沟通的考虑。就像 taikun 和 café 的例子,语言在交流中总会妥协和融合,"你 base 在上海吗?" 的用法,或许就是这种文化交融的结果,尽管它可能不符合标准英语,但在实际交流中却并无大碍。


学习标准英语是必要的,但语言的多样性也值得我们欣赏。毕竟,语言是活生生的,它在不同文化碰撞中形成新的表达方式,而我们没有必要总是以严格的标准去批评。毕竟,语言就是用来沟通的,适应和灵活才是它的真谛。


注:2021 年,Kenny Wang 博士,语言学专家,法律口译员,任教于西悉尼大学翻译专业,以一杯咖啡为伴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