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对是谁和谁的对话

如题所述

刘邦与韩信的对话。

汉中对是楚汉战争时期,军事家韩信在汉王刘邦登坛拜将之后,给予刘邦还定三秦东向与项羽争天下的一篇著名军事论著。刘邦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决意任用韩信为大将以后,他亲自召见韩信,详细听取了韩信的意见,有礼而又慎重地对韩信作了面对面的考察。有关二人之间会面的情况,史书上留下了一段对话,史家称为“汉中对”。

扩展资料:

刘邦自比不如项羽,韩信为其详析项羽的弱势

刘邦问:“丞相(指萧何)多次称道将军,将军可以指教我什么计策呢?”韩信谢过后反问刘邦,如今向东争夺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羽吗?”刘邦首肯这一点后,韩信反过来问:“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刘邦沉默良久,回答说:“不如(项王)。”

韩信指出,项羽只有匹夫之勇,表现为:他一声怒吼,千军万马都会吓得动弹不得,然而他无法任用真正有才干的人;而项羽待人的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也只不过是妇人之仁,表现为:对生病的人,心疼流泪,可以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而到有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刻好的大印磨的都失去了棱角,也舍不得给人。

韩信进一步为刘邦分析了项羽的弱项。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他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其次,他又违背了义帝之约(当初义帝与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把亲信分封为王,各路诸侯都愤愤不平;诸侯看到项王把义帝驱逐到江南,也纷纷效仿,赶走自己的国君,占据好地方自立为王;

最后,项王军队所过之处,无不摧残剿灭,天下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项王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强势,实际上很容易变为弱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中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3

汉中对是韩信和刘邦的对话。

汉中对是楚汉战争时期,军事家韩信在汉王刘邦登坛拜将之后,给予刘邦还定三秦东向与项羽争天下的一篇著名军事论著。

《汉中对》的逻辑起点,是汉军大将韩信出于转化楚汉双方战略优劣态势,具体帮助刘邦摆脱被动,争取战争主动权的现实需要。当时,项羽身为霸主,政由己出,兵多将广,实力雄厚,具有压倒性优势。

《汉中对》就是要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不利中发现有利,从被动中寻找主动,为刘邦指明发展的方向,奠定以弱胜强,夺取天下,完成统一的基础。

扩展资料:

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局面,其中又以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大集团实力最强,他们为争夺全国统治权,实现天下统一,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揭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的帷幕。

早在楚汉战争前,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围绕全国统治权的问题就进行过较量。项羽率军北上与秦朝主力殊死搏斗之际,刘邦乘机率先破秦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按照楚怀王当初与诸将的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刘邦理应如约为关中王,而刘邦自己也已经以关中王自居,他身边的谋士们曾一边安定关中社会秩序,一边为刘邦“王天下”、建立政权做着各种准备。

但项羽挟击破秦朝主力的战功,耻于让刘邦钻了空子,得到先入关中的名声,所以决不容刘邦居于关中,反而将在关中享有民望,且最有夺天下野心的刘邦分封于巴、蜀、汉中为汉王,还将关中一分为三,让秦朝的三个降将在关中做诸侯王,以监视、牵制刘邦的势力。

刘邦鉴于项羽强大的军事实力,只好在“鸿门宴”上卑辞谢罪,承认项羽的天下霸主地位,被迫忍气吞声离开关中,前往巴、蜀。

但是,刘邦集团并不甘心于困居巴蜀,暂时的退让是为了以屈求伸,等待时机成熟,“还定三秦”,再图天下,而项羽集团的政策失误和战略上的麻痹,则给刘邦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因为项羽在刘邦低头后,错误地认为最有实力与他争夺天下统治权的刘邦已真心臣服,不再具有威胁,所以他在分封后即弃关中而东归,定都于彭城。但分封政策无疑瓦解了自己的强大力量,同时,分封的不公又造成了他与其他诸侯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韩信适时地向刘邦进献了千古名对——《汉中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