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出自哪儿?有何历史典故?

如题所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一篇是在描述古代齐国相国子牙被处以重罪时的情景。据典故记载,子牙因为发表了一些得罪君主的言论,被控告犯有谋反罪行。当时子牙在法庭上对于这项罪名辩护时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意思是说,对于想要针对我加上罪名的人来说,随便找个罪名都可以成立,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这句话后来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指责那些在诬陷他人、构陷罪名方面善于找借口的人。它也提醒人们警惕权力滥用和冤假错案的发生,强调了保护合法权益和维护公正正义的重要性。

《左传·襄公十五年》中关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表述为:

    子牙既出,公使往谓之曰:“若守性命,则事君之道也。不然,独行其志,无乃不可哉!夫谋反者,国之大罪也,不可不慎也。”子牙曰:“臣之所以陈其言也,为可以明牧民之道,创利除害也。夫窃臣有不豫之志,赖陛下极忠信而以为罪过,是暴陷臣也。请奉行讨逆之令。”公曰:“何故?”对曰:“义之所在,分疆理民,保境内以事诸侯。”公曰:“善。”乃使子牙帅师。

    仲尼闻之曰:“吾闻大贤托孤不避其亲,忠臣不事其君。今子牙宁用辩而不奉令,其将何以成名?”子贡对曰:“夫子牙有辩而不务过名,必本于众庶之心也。且夫言过而行不及,虽得罪必有辞。自古及今,其有上则荣,其有下则辱。以人之道规之,是子牙之过也。夫子牙所以济世也,未必于此。”仲尼曰:“善言之,吾始知子贡之才也。”

    此时子牙伪称有不豫之志,是被国君公伯禽暴陷的借口。他在反驳国君的指控时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臣之所以陈其言也,为可以明牧民之道,创利除害也。”子牙表示,他提出这些言论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明确表达治理国家和保护人民的方法,并剔除一些危害和弊端。他请求国君执行讨伐叛逆的命令并带兵出征。

    孔子听闻后,评论道:大贤者托孤不顾及亲情,忠臣也不会仅仅追求名声。然而现在子牙只依靠辩言而不遵守命令,他将如何建立声誉呢?子贡回答说:“子牙之所以有辩才,是因为他立足于民众的心声。而言辞虽然过激,但实际行动还未达到,即使犯了罪也必定有借口可辩解。古往今来,有功则荣耀,有过则责备。从人伦的角度来看,子牙的行为是有过失的。然而,子牙济世的方法可能并不仅限于此。”孔子赞同子贡的见解,称赞他才智非凡。

这段文字描述了子牙在受到重罪指控后辩驳的情景,展现了他聪明才智和维护正义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力和言辞之间的复杂关系。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总能找到辩解或借口,来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

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以下含义和用途:

    反驳指责:当被控告或指责时,你可以使用这句话来表示你有能力找到合理的辩解或解释来反驳指责。它强调了人们总能够寻找借口或辩解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强调辩护权利:这句话可以被用来强调每个人都有辩护自己的权利,无论是否有罪。它提醒人们,在司法过程中,被告有权利提供辩解和证据,并在法庭上进行合法的辩护。

    讽刺或警示:它也可以被用来讽刺或警示那些试图逃避责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寻找借口的人。它暗示,尽管人们可能找到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无辜的或不该承担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普遍的心理状态,但并不能作为合理化逃避责任或合法化违法行为的借口。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行为仍然需要根据事实、证据和公正的评判来进行判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2

说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个成语,大家一定相当熟悉,《左传》里的原话是“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出处。后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演变成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现在用它来表示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鸡蛋里挑骨头等等,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在位时,最宠信一个叫骊姬的妃子。当时,晋国已经有太子申生。可骊姬这个娘娘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国君,以后好颐养天年,当然主要还是为了权力的诱惑,于是乎她千方百计地陷害这位太子爷申生,当然这个申生也不争气居然自杀身亡,都不给这个娘娘惹点麻烦,他的两个哥哥就更不争气了,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

后来,晋献公病重,升天,临终前嘱咐最信任的大夫荀息好好辅佐奚齐当国君。荀息答应了。可是他的使命有点不好完成啊,甚至为此还搭上了性命。晋献公一死,晋国一片混乱。有一个名叫里克的大夫,他原来是太子申生的旧臣,想为申生报仇。奚齐登上君位不久,他就找到机会把奚齐给杀了。荀息只好又立了奚齐的弟弟卓子当国君,可是很快,里克又把卓子杀了,荀息也被逼自杀。话说这古代国王还真好杀。这时候,流亡秦国的夷吾回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刚当上国君,就想杀掉里克。他对里克说:“你杀掉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我如果不杀你,别人就不会服我。你受死吧。”没想到里克不但不害怕,还冷笑着说:“如果我不杀他们,能轮到你来当这个国君吗?你既然已经打定主意把罪名加到我头上,还怕找不到理由吗?”(原文是:“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于是他自己扑到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词产于帝王,最终貌似被帝王类豪杰用的次数也是最多啊。

第2个回答  2020-12-09
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传.僖公十年》,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晋献公与李克,晋献公有三位儿子最后在李克的帮助下,让逃亡在外的公子夷吾登上了国君之位,但是夷吾登上之后他又怕自己会经历以前的遭遇,整天忧心忡忡,准备压制李克,李克也发现了他准备故伎重演,准备再次废立,但是被其他臣子挑拨,最终竟包围了李克的家,李克被逼自杀。
第3个回答  2020-12-08
出自古代晋惠公时期,意思是说你想污蔑我的罪过,我再怎么解释也还是要逃不过死
第4个回答  2020-12-08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出自《左传.僖公十年》 。晋惠公杀死里克时,里克对晋惠公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 说完里克自尽。现在指随心所欲地陷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