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的习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大年三十包饺子,年夜饭餐桌上少不了一道鱼,门上的“福字”不要倒贴,大年三十燃放爆竹,除夕要祭祀,除夕守岁发压岁钱,当年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
俗话说“腊月忌尾,正月忌头”,大年三十(除夕)这天有很多习俗和禁忌,这些习俗和禁忌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目的就是为了平平安安过大年,同时也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02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而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儿。老北京人们历来将"年夜"视为正式的年禧,因为它正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候,许多送旧迎新的重大庆典都在这天举行。

除夕夜的庆典工作,实际上这天的午前就开始了。供桌上燃起香烛,肃穆庄严的气氛随之而起。20多天的准备工作,大多半是为除夕夜的庆典而操劳的。大年三十儿的主要内容有:

佛堂上供:

老北京人家,几乎家家有佛堂,所供之神有观音、关圣、财神等。不过佛堂的规模相差悬殊,有地位人家可能是一层小楼,或一间正厅,而贫苦的百姓家可能只有一个小佛龛。不论佛堂规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数量,自然是随着佛堂的规模而异的。供品最丰富者为"九堂",即9类供品,综合起来有: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烛台上插素蜡,香炉内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从此时起香火不可中断,直到"破五"。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

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祭祖也是除夕夜的内容之一。

如果家内有祠堂,仪式就隆重得多。无祠堂之家,此时亦需将影像(或牌位)及遗物请出,在屋内西墙方位设供桌,摆供祭祖。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更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满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腊、檀香等。蒙古旗人祭祖用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不忘祖宗是传统美德,看来不应属迷信范畴。郊区农民还有的在此夜到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直到初六,再焚烧钱锭,将祖宗送走。

吃团圆饭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置办的年货中,大部分是食物。准备工作包括烧制年菜。一般在除夕之前,分门别类将食品蒸煮、烹、炸、炖,制成成品或半成品,只等年夜全家品尝。当然主食自然是水饺,至于馅的优劣,则看家庭生活状况而定。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虽然热闹,但太费时间,现在人们为节约时间,已不注重自制。较开放的广州,从1985年春节开始,已出现扶老携幼到酒楼吃团圆酒了。

守岁之风俗早在晋代就十分盛行

在当时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时所点之蜡烛,叫"守岁烛",是一种特制的粗蜡烛。实际上守岁是消磨时光的综合活动。大家吃饱喝足之后,尚未到接神之时,利用这段时间消遣一番,俗称守岁。含意高雅一些,将守岁说成是珍惜光阴,或为长辈祈年益寿。不管怎么说,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如搓麻将、斗纸牌、推牌九等,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亥时交子",到了诸神下界的时候了。关于守岁,也有传说。古时有小妖名"祟",除夕时出来害小孩,家长们为保护孩子,故而"守祟",因谐音,又叫守岁。文人守岁,大多做诗抒怀,有的触景生情,有的总结旧作,有的展望未来,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这种守岁,算得上是积极有意义的了。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有的因家庭成员未到齐,可能拖到丑、寅之时亦未可知。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

家庭团拜是接神后的第一件大事。先给祖宗神像叩头拜年,然后依长幼叩头。此后长辈照例要给冲龄晚辈们"压岁钱"。

过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一般这段时间大人们忙于筹备工作,管得较松,可尽情玩耍,除了一年一度的放鞭炮之外,最想往的是压岁钱。

传说压岁钱也与"祟"在除夕出来害小孩有关。因为"祟"害怕包着铜钱的红纸包,不再害孩子,故而称"压祟钱"。实际上,长辈给晚辈小孩钱,是皆大欢喜的事,故而沿袭至今。

元旦,北京人俗称"大年初一"。家庭中团拜之后,男子在这一天的主要任务是出外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清代拜年形式较复杂。这是由于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带来的习俗也不一样。拜年也称"辞岁"。有特殊关系的人,新年辞岁是必须遵例而行的。如京师大臣必须给皇帝辞岁;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须给本府主人辞岁;本族的晚辈必须到设有"杆子"、"板子"、"影堂"的族长家辞岁;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须到岳父家辞岁等。

除了上述情况外,即是一般的�NFDBE�戚之间、同行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的拜年。在拜年过程中,凡遇年长者,须三叩头。叩头方式旗人、汉人亦有不同。旗人只叩头不作揖,而汉人在叩头前后均作揖。在拜谒过程中,如主人不在家,就向该家中堂上首叩三个头,犹如主人在上,叫"朝上磕"。在京郊农村,有的主人虽在家,也有"朝上磕"的,主人在旁答谢。如系平辈受拜之家,须择日回拜。

清代的官场中,对拜年较为重视,为了不徒劳往返,便举行"团拜"。这种集体拜年好处很多,故其生命力也较强,民国之后更为盛行。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60年代,各单位、团体、工厂等,每逢春节,除举行会餐外,还有团拜之风。其实在节假日人们互相走走,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是件好事,但不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拜年也出现了新形式,如电话拜年,既快又好,互不耽误,有发展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老北京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各家妇女不到"破五"不许出门送贺,即便很近的邻里,只能在院中说话,也不许进屋,即所谓"忌门"之陋俗。每当除夕夜,院内铺上芝麻秸时起,即等于宣布"忌门"开始,正月初六,妇女才开始互相道贺。

元旦期间,除上述"忌门"之外,其他还有许多陋俗和禁忌,其中有的毫无道理,甚至很可笑。明代习俗,新年五更忌讳在床上打喷嚏,如果在床上打了喷嚏,则主今年要生病,若要打喷嚏时,须急速下床。除夕夜,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应,说这是鬼在叫你。新年之始,洗漱后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门内偷听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话,以卜来年之凶吉,谓之"听忏语"。将一枚小钱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它,主谁一年顺利。将门栓或木�在院中连续抛扔三次,叫"跌千金"。

有些习俗流传甚长远,如一旦打碎器皿,快说"岁(碎)岁平安"。除夕夜不扫地,不倒泔水、垃圾,怕把财神扫出或倒出。不动刀剪,动则主凶杀或口角。还有不准吃药的习俗,否则会一年生病。(其实需吃药者,已经生病了,耽误病情,岂不更重!)至于大年初一须吃素,现在可能很少见了,谁家不是大鱼大肉。

有些习俗更显无聊,如不吃稀饭,否则出门会遇大雨;出嫁后的女儿,此时不可回娘家,否则会将娘家吃穷。不许与人争吵,否则一年不交好运;不许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许骂街,否则今年要倒霉……,这些禁忌虽属无聊,但可避免,只是小孩子们不懂事,不管禁忌不禁忌,一不顺心,难免口出"秽言"。如何对待这种"童言",人们也想出了绝妙的解法,用毛草纸(现在的卫生纸)擦嘴。含意是把小孩嘴当屁股,说话如放屁,不算数。

无论有多少禁忌,人们在节日期间的心情总是愉快的,因为节日的气氛及景象太令人兴奋了。新年新岁之时,每家都在展览自己的年货,所以菜肴都很丰富、酒醴齐备,新正拜节要奉节酒三杯,真一时之快事也。

一般贫穷之家,也尽自家之能力,把年过好,虽然贫富之间相差悬殊,规模形式也差异甚大,可是良辰美景人人可得,贫贱富贵各得其乐。各人按各人的财力和爱好来寻找节日间的乐趣。有些"观景"是根本用不着花钱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2-05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而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儿。老北京人们历来将"年夜"视为正式的年禧,因为它正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候,许多送旧迎新的重大庆典都在这天举行。

除夕夜的庆典工作,实际上这天的午前就开始了。供桌上燃起香烛,肃穆庄严的气氛随之而起。20多天的准备工作,大多半是为除夕夜的庆典而操劳的。大年三十儿的主要内容有:

佛堂上供:

老北京人家,几乎家家有佛堂,所供之神有观音、关圣、财神等。不过佛堂的规模相差悬殊,有地位人家可能是一层小楼,或一间正厅,而贫苦的百姓家可能只有一个小佛龛。不论佛堂规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数量,自然是随着佛堂的规模而异的。供品最丰富者为"九堂",即9类供品,综合起来有: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烛台上插素蜡,香炉内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从此时起香火不可中断,直到"破五"。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

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祭祖也是除夕夜的内容之一。

如果家内有祠堂,仪式就隆重得多。无祠堂之家,此时亦需将影像(或牌位)及遗物请出,在屋内西墙方位设供桌,摆供祭祖。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更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满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腊、檀香等。蒙古旗人祭祖用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不忘祖宗是传统美德,看来不应属迷信范畴。郊区农民还有的在此夜到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直到初六,再焚烧钱锭,将祖宗送走。

吃团圆饭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置办的年货中,大部分是食物。准备工作包括烧制年菜。一般在除夕之前,分门别类将食品蒸煮、烹、炸、炖,制成成品或半成品,只等年夜全家品尝。当然主食自然是水饺,至于馅的优劣,则看家庭生活状况而定。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虽然热闹,但太费时间,现在人们为节约时间,已不注重自制。较开放的广州,从1985年春节开始,已出现扶老携幼到酒楼吃团圆酒了。

守岁之风俗早在晋代就十分盛行

在当时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时所点之蜡烛,叫"守岁烛",是一种特制的粗蜡烛。实际上守岁是消磨时光的综合活动。大家吃饱喝足之后,尚未到接神之时,利用这段时间消遣一番,俗称守岁。含意高雅一些,将守岁说成是珍惜光阴,或为长辈祈年益寿。不管怎么说,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如搓麻将、斗纸牌、推牌九等,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亥时交子",到了诸神下界的时候了。关于守岁,也有传说。古时有小妖名"祟",除夕时出来害小孩,家长们为保护孩子,故而"守祟",因谐音,又叫守岁。文人守岁,大多做诗抒怀,有的触景生情,有的总结旧作,有的展望未来,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这种守岁,算得上是积极有意义的了。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有的因家庭成员未到齐,可能拖到丑、寅之时亦未可知。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

家庭团拜是接神后的第一件大事。先给祖宗神像叩头拜年,然后依长幼叩头。此后长辈照例要给冲龄晚辈们"压岁钱"。

过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一般这段时间大人们忙于筹备工作,管得较松,可尽情玩耍,除了一年一度的放鞭炮之外,最想往的是压岁钱。

传说压岁钱也与"祟"在除夕出来害小孩有关。因为"祟"害怕包着铜钱的红纸包,不再害孩子,故而称"压祟钱"。实际上,长辈给晚辈小孩钱,是皆大欢喜的事,故而沿袭至今。

元旦,北京人俗称"大年初一"。家庭中团拜之后,男子在这一天的主要任务是出外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清代拜年形式较复杂。这是由于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带来的习俗也不一样。拜年也称"辞岁"。有特殊关系的人,新年辞岁是必须遵例而行的。如京师大臣必须给皇帝辞岁;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须给本府主人辞岁;本族的晚辈必须到设有"杆子"、"板子"、"影堂"的族长家辞岁;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须到岳父家辞岁等。

除了上述情况外,即是一般的�NFDBE�戚之间、同行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的拜年。在拜年过程中,凡遇年长者,须三叩头。叩头方式旗人、汉人亦有不同。旗人只叩头不作揖,而汉人在叩头前后均作揖。在拜谒过程中,如主人不在家,就向该家中堂上首叩三个头,犹如主人在上,叫"朝上磕"。在京郊农村,有的主人虽在家,也有"朝上磕"的,主人在旁答谢。如系平辈受拜之家,须择日回拜。

清代的官场中,对拜年较为重视,为了不徒劳往返,便举行"团拜"。这种集体拜年好处很多,故其生命力也较强,民国之后更为盛行。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60年代,各单位、团体、工厂等,每逢春节,除举行会餐外,还有团拜之风。其实在节假日人们互相走走,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是件好事,但不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拜年也出现了新形式,如电话拜年,既快又好,互不耽误,有发展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老北京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各家妇女不到"破五"不许出门送贺,即便很近的邻里,只能在院中说话,也不许进屋,即所谓"忌门"之陋俗。每当除夕夜,院内铺上芝麻秸时起,即等于宣布"忌门"开始,正月初六,妇女才开始互相道贺。

元旦期间,除上述"忌门"之外,其他还有许多陋俗和禁忌,其中有的毫无道理,甚至很可笑。明代习俗,新年五更忌讳在床上打喷嚏,如果在床上打了喷嚏,则主今年要生病,若要打喷嚏时,须急速下床。除夕夜,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应,说这是鬼在叫你。新年之始,洗漱后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门内偷听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话,以卜来年之凶吉,谓之"听忏语"。将一枚小钱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它,主谁一年顺利。将门栓或木�在院中连续抛扔三次,叫"跌千金"。

有些习俗流传甚长远,如一旦打碎器皿,快说"岁(碎)岁平安"。除夕夜不扫地,不倒泔水、垃圾,怕把财神扫出或倒出。不动刀剪,动则主凶杀或口角。还有不准吃药的习俗,否则会一年生病。(其实需吃药者,已经生病了,耽误病情,岂不更重!)至于大年初一须吃素,现在可能很少见了,谁家不是大鱼大肉。

有些习俗更显无聊,如不吃稀饭,否则出门会遇大雨;出嫁后的女儿,此时不可回娘家,否则会将娘家吃穷。不许与人争吵,否则一年不交好运;不许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许骂街,否则今年要倒霉……,这些禁忌虽属无聊,但可避免,只是小孩子们不懂事,不管禁忌不禁忌,一不顺心,难免口出"秽言"。如何对待这种"童言",人们也想出了绝妙的解法,用毛草纸(现在的卫生纸)擦嘴。含意是把小孩嘴当屁股,说话如放屁,不算数。

一般贫穷之家,也尽自家之能力,把年过好,虽然贫富之间相差悬殊,规模形式也差异甚大,可是良辰美景人人可得,贫贱富贵各得其乐。各人按各人的财力和爱好来寻找节日间的乐趣。有些"观景"是根本用不着花钱的。
第3个回答  2011-02-04
除夕,从其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去掉旧的东西,包括旧的日子。

参考资料:
§除夕§
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要彻底清扫室内、外环境,即使平时很少光顾的犄角旮旯,这一天也要特别认真地打扫干净。俗话说“柴有柴样,炭有炭样,清水洒街,黄土垫厕。院里院外,喜气洋洋”。
吕梁地区的一些乡村,大人小孩都担着水桶,到河沟里打冰块。担回后放在阴凉处,待到夜深人静时,把冰块砸碎如拳头状大小,满院洒开。另在院落的四角,放四块大冰,意喻银子满院,人丁兴旺。
山西一些山庄小村,老人们要到泉里打水,称为“净水”。传统礼俗,一般用酒祭祀神灵、祖宗。山区贫困,只好以水代酒。如今生活富裕了,山区也开始用酒祭祀,但老人们依然习惯水酒兼用。
民俗认为春节期间天地诸神要降临人间,与民同乐。年三十,要为诸神精心安排宫寝,对天地神与灶君神尤为隆重。天地神的宫寝设在院里,靠近正面上方,摆一张长桌,四周围以特别的幔帐。上面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神位”,俗称天地爷。天地和合,万物生焉。民间也往往以他代表一切神灵。如果是特别讲究的人家,还要在条桌外面搭成彩棚,饰以松枝柏叶。香筒蜡台较讲究,香炉习惯用木斗盛黍米来充当。木斗的前后左右及上方,皆用黄色纸裱出,意喻土地,正面贴“满斗焚香”斗方。这种习俗,应该属于一种五谷丰收以后的感激之举。天地神位前面,还要铺设毡毯,因为大年初一,村人互相拜年,均在天地神位前进行,天地神位的一切陈设,反映着一家的兴与衰,当然布置起来也就特别认真了。灶君的神像,由于位置紧挨锅台,进门就能看到,成了室内的一种重要陈设。还因为灶君神像一贴就是一年,不断受到烟熏气蒸,保护显得特别重要。细心者,要用秸秆及五色彩纸,扎成一座宫殿形外罩,配以能够活动的门。平时关闭双门,敬香、奠酒时才打开双门。对于其他诸神,民间都要擦洗香炉,换上新的砂子,形式与内容都比较简单。
接下来便是邀请列祖列宗及一切亡故亲人的灵魂,回家与生者共度佳节。一般是在一个不住人的空居室里安排。存有家谱的人家,要将家谱恭恭敬敬地悬挂起来。没有家谱的人家,要设置亡人灵牌。灵牌分两种,一种用木材加工而成,外面配有金匣。平时灵牌装在金匣内,这一天要从套匣内取出陈列;另一种是用白麻纸做成,用尺许长八寸宽麻纸,折叠成方筒状,每面二寸宽,正面贴红纸三寸许,祖先名讳书于其上的如“故显考某(姓)公讳某(名)暨妣某(姓)氏之神主”,称为“亡疏”,也有的折成灵牌式样,写法同上(古礼丧父曰考,丧母曰妣)。背面粘在秸杆上,插在斗方内供奉。有的地方讲究有灵位者不再写“亡疏”,也有的地方是灵牌与亡疏同时祭供。有些大户人家传统是除夕晚上“安神”以后,才写“亡疏”,讲究“先神后祖”。多数老百姓要请人写疏,往往在白日里便将这些工作准备完毕。
这一天,要垒旺火,扎草把,糊灯笼。灯笼分大灯、小灯两种。大灯悬挂于大门外,做工精细。有玻璃宫灯、纱灯,也有用五色纸做成的各类彩灯。一般讲究成双配对,齐呈吉祥。一些讲究的人家也习惯在天地神位前点大灯,甚至还配有十分精美的灯架。小灯摆在院内各神位前,一般用圆木板做底,巴掌大小;红绿纸糊筒,高三寸上下,灯烛置放其中,俗称“灯碗碗”。大年下的灯,见地方就摆。土地、井台、畜圈、鸡窝、厕所、窗台,到处是灯火通明。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种怪物叫作年(亦说九头雉鸡),经常糟害人类。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怪物非常害怕红颜色和火光,望见就慌忙逃走。于是人类在过年时就点旺火、捆草把、糊灯笼。今天,旺火、草把、灯笼都已经转化成了热烈欢乐的象征。
这一天,要贴对联,贴字楼,贴门神。贴对联时,民间特别讲究倒贴“福”字,照壁上的福字斗方,一定要头朝下。因为“倒”与“到”同音,照壁又位于一进门的方位。春节这一天拜年时,一进院要喊“福倒(到)了”!“福倒(到)了”!取意吉利。字楼,亦称挂签,属于春节大门上的喜庆装饰,用五色彩纸染成,方形,下配马饰型穗子,共五张,中间一块为太阳图案,其余四张写“喜迎春节”等吉祥语,一字并排,贴在门楣。门神,多为秦琼和尉迟恭的图像,也有神荼与郁垒,还有的人家是在门上贴钟馗像。春联、字楼、门神,皆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原意是驱邪,今天同样转化为吉祥的象征物了。旧俗贴上春联、字楼、门神以后,就象征已经过年了。人与人见了面,只能祝福,忌讳反目。债主要停止向欠债者索要。风俗所至,民间习惯早些将这些吉祥物贴出去。
这一天,门上要悬挂松枝柏叶,凡是忌讳在腊月二十四贴年画的地方,这一天就将年画贴出来,室内室外一派崭新的气象。
这一天,每顿饭都要敬神敬祖。饭前,要鸣炮示知,傍晚,要集中放一阵炮,并焚香、敬纸,习惯称为“安神”,犹如人间宴会以前发散请柬,邀请天地诸神。俗语有“安神不响炮,爷爷不知道”。山西多数地方“安神”包括了天地诸神,列祖列宗。也有些地方习惯单独迎请祖宗。雁北乡村在初更时分,要在门外焚烧五色彩纸,称为“楮帛”,然后作出恭迎贵客的姿势,称为“请祖宗”。
安神炮响过,一般不再上街行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谈天说地。包饺子时,要包一些“钱”。如果家里娶有新媳妇,还要包莲子、红枣、花生、柿子等等。莲为连生贵子、枣意早获麟儿,花生喻有男有女,柿子为“是子”。今天,已经成了一种鼓励大家多吃饺子的娱乐行为了。
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除夕,人们很少睡觉。老年人珍惜时间,不愿意在睡梦中度过最后时刻。青年人情绪活跃,更不睡觉了。家庭主妇则要把每个人的新衣服拿出来,进行最后一次检查,然后交给各人保管,第二天换穿。一家人围坐,或玩耍,或闲谈。目前绝大部分人家有了电视机,都在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文娱节目。这种不睡觉活动,民间习惯称为“熬年”。
除夕,民间习惯吃糕,取意步步高升。也吃面条,取意长命百岁。午夜吃几个饺子,称为“交子”。钟声敲响十二点,便迎来了最隆重的新春佳节,春节的一切庆贺活动便开始了。
第4个回答  2011-02-02
白天 忙活忙活、包饺子、晚上一家人一起吃饭、然后看春晚、十二点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