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精通巴利文、梵文的佛学人士。

寻找精通巴利文、梵文的佛学人士,先帮我翻译佛教所用的一切咒语。
咒语翻译完毕后,帮我翻译一切经文。

格式如下,
南无
Namas
致敬、归敬、归命

要求逐字逐句的翻译,并且写出所有隐含的文字意思。譬如中国的文字:
迷信:
迷:盲目,迷惑,痴迷。
信:相信,信仰,
迷信:盲目的相信。不懂得某个道理的真正意思,而去盲目的相信。

善因不思量,功德不可测。

真正有意者可以先留下自己的电话和一点相关信息,最好能面谈。

首先声明,我不懂什么巴利文、梵文,所以你尽可把我所说当做一种思维的参考。
说回你的问题:
第一,巴利文和梵文,虽属同一语系,不同时期发展的语族,但其实还有很多不同和差异的。
第二,所有佛教经典和咒语,大部分都是直接从梵文和巴利文直接翻译成汉语的,所以没有必要从汉语再翻回梵文和巴利文。
当然,也有例外,很多北传佛教经典当时多是从梵文翻译的,可是历经种种变迁,现在的梵文经典有些是有残缺,有些已丢失而仅保留汉语或者藏语的翻译作品,因此需要以汉语或者藏语的翻译作品做参考,重新审视原来的梵文经典。而巴利文的经典则自有文字集结以来,从未有缺失(不排除有增加),所以巴利文的经典一直保留至今。
第三,梵文经典中有咒语,称为真言,认为是有特殊的含义和作用,一般翻译成汉语经典时是不翻译的,有些特定的梵文词语也是这个道理而只保留“音译”,并不是所有经文都是完全意译的。而在巴利文的经典中,根本没有咒语真言一说。因此,用不着画蛇添足。
第四,外语翻译成汉语,本身就已经有损原来的意思了,因为一种语系的语言并不能和另一种语系的语言完全对应,不同历史的语言也不能完全对应,所以翻译其实是一种文意的再造工作,很难保证对原文的忠实性,这也是为什么佛经曾经在不同时代多次重新翻译的原因。而把这样的翻译再重新翻译,实际上是对原来意义的又一层损坏和丢失。
最早的佛经翻译,并不是直接从梵文而来,而是从西域文字的佛经翻译成汉语,而这些西域文字的佛经,其实也是不同语种翻译梵文,等于是转译而不是直译。打个比方,就如同清末和民国时期,经常是从日语翻译的欧洲书籍转译为汉语,还有从俄语转译英语小说为汉语的情况,都不是直接参考原文。
再者,很多翻译的过程中,实际是借用汉语固有的、古代道家的思想在套用到佛经的词语中,所以同样的词语,道家儒家是一个意思,佛经中其实又是一个意思。
同时由于语言的局限,翻译者对法理理解的局限,有些佛经其实已经改变了梵文佛经原典的本意,如果把已经汉语化的某些佛经、佛教思想,对照梵文、巴利文,会发现其实在原来的佛经中实际上没有这一重意思。是因错就错而产生的。
所以现在叫“汉传佛教”或者“藏传佛教”,而不说等同于原始佛教,实际是翻译中对佛法的再创造和发展,形成独特的汉语意境。不过,应该看到,这恰恰是佛教发展、繁荣的原因。
第五,“翻译佛教所用的一切咒语,咒语翻译完毕后,帮我翻译一切经文”,从阅读汉语的人来说就已不可思议了,浩如烟海的各种大藏经,没有人敢说能够阅读“一切”,何况还要去翻译呢。

就以上意见而论,你希望的以汉语译巴利文、梵文,有些过于理想化了。建议找本详细的《佛学辞典》(非常多,去大的书店可以找到不少),各种佛教的重要词汇、概念,都有相应的巴利文、梵文说明,但有些是从汉传佛教中发展出的思想,就不可能有巴利文、梵文出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31
现在的人梵文水平不如古代。你可以自学,有梵汉和巴利语字典。这样才好。另外,咒语只是声音,不必执着文字。经文,要了解意思为要,不要泥于文字。一切佛语,多学便可了解。即使你是巴利人,不了解佛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也是惘然。
佛教的经典,重在实质,这么多汉文经典,好好学习,依止修行,必可通达法义。
因此,佛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翻译经典,如果翻译者,水平有限(文字和佛学水平都不及古德,)这便失去几许意义。除非有未翻译版本,如各国馆藏文献。即是帮助学界的好事了。
第2个回答  2011-02-02
南无,应该是指西方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