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情应该怎样监测?

如题所述

(1)监测自我症状的变化

要做到认识糖尿病的症状,并正确解释症状变化的意义。例如: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病人,“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好转,说明糖尿病得到控制,这种药物治疗有效,反之“三多一少”症无改善或加重,说明糖尿病未得到控制,这种口服降糖药无效或服用的剂量不够。症状的监测包括:口渴的程度与饮水量、尿量及排尿次数的变化;体力情况:异常饥饿感;低血糖状态;视力变化、神经症状及皮肤瘙痒:发热、各种感染、疼痛、浮肿等。

(2)记录饮食量,定时定量进餐

记录工作和运动量,适度运动。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是其他疗法的基础,记录的内容应包括蛋白、脂肪、糖类等,轻症病人一般每天记录一次,中重症病人每餐记录一次,可预防饮食过量或节食过度。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我感觉监测运动量,做好记录,开展适度的体育锻炼,既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又可避免过度疲劳。

(3)监测有关的化验结果

特别是血糖的监测,并了解其意义,以便及时把握病情的变化。糖尿病的血糖监测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测定,首先应根据病情控制情况,定期去医院查血糖,一般来说,病情稳定,可1~2个月去医院检查调整治疗一次,若血糖波动较大,或时有低血糖发生,应每周去医院检查调整用药,若病情严重,或有应激情况或严重并发症,应立即到医院治疗。同时应学习使用携式血糖测定仪测指尖毛细血管血糖,或用血糖试纸进行血糖半定量测定,使用尿糖试纸测尿糖,以尿糖估计血糖。

血糖监测:血糖自我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用微型血糖测定仪立即测出血糖值,目前有多种血糖测定仪,采血针用自动弹簧装置,方便可靠,病人几乎无痛感。血糖的自我监测应根据病情及治疗的需要来确定间隔时间,—般而言,对于病情控制差、不稳定或在改变治疗方案时,每天监测三餐前及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凌晨3时和餐后2小时血糖,或根据病情及治疗随时监测血糖:当病情控制良好时可每周监测血糖1~2次,甚至每月1~2次。有低血糖症状时应随时测定血糖。

尿糖检测:尿糖代表—定时间内从尿中排出的糖量。在肾糖阈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尿糖监测是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血糖越高尿糖越多,特别是在不能测定血糖时,监测尿糖一般可以代替血糖测定。目前多用尿糖试纸检测尿糖定性,但应注明采集标本的时间。一般是进行三餐前及睡前的尿糖测定,在三餐前30~40分钟先将尿排空,饭前留取标本,用尿糖试纸检测。

尿酮体测定:采用尿酮体试纸测定,将试纸浸于尿液后马上取出,按规定时间与标准色板对比,确定酮体的阳性度。在糖尿病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持续重度尿糖或持续高血糖时应注意检测尿酮体。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一般在医院进行检测,但目前已有糖化血红蛋白快速测定仪及配套试纸,用微量指血即可在6分钟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4)自我监测服药情况

记录药名、剂量、增减情况、服法、服药时间及药物的治疗效果、副作用、不良反应等,以便及时调整用药,并养成遵医嘱、定时服药的习惯。

(5)自我监测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患者感到乏力、虚弱、口渴、尿量先少后多再减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腹痛,严重时出现呼吸加深加快,且有酮味,甚至休克或昏迷,此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患者一开始表现为发热、面部潮红、皮肤干燥无弹性,眼球凹陷,口干、尿频、血压下降,脉搏细而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至昏睡,若不及时救治很快进入昏迷状态。

低血糖症:一般发生在空腹或注射胰岛素后3~4小时,轻者以饥饿、虚弱、头晕、汗出,心悸为主:重者嗜睡乃至昏迷,应引起高度重视。

糖尿病神经病变:中老年患者为多,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周围神经病变以肢端无力、麻木不适或灼热刺痛为表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以胃肠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与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胃排空延长、饱胀感、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尿潴留、残余尿增多、性功能降低,心率和血压波动、特别是体位改变时更明显。若糖尿病病人出现以上症状,特别是中老年病人,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早期常有心率增快的倾向,有时可达130次/分。且由于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减退,无痛性心肌梗塞发生率较高,病人仅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现为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有时仅表现为疲乏,极易发生漏诊,应提高警惕。

糖尿病性肾病:本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尿蛋白的改变,临床糖尿病性肾病及终末糖尿病性肾病几乎是不可逆的,因而应在早期定期测定尿蛋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糖尿病性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可见偏瘫、失语、偏盲、痴呆等,应引起注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