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天天读书,到底读对书没有

如题所述

我们经常都能听到这样的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确实在许多人的心里,读书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在农村地区读书更是孩子走进大城市,摆脱困境的最重要途径。然而面对今天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以及受“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关键是要能赚钱。”等思想的强烈冲击,许多人对于读书是否有用产生了强烈的怀疑,甚至出现了“读书无用,读大学更无用”的思想。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读书在丰富个人的知识、提高个人的修养、增加个人的认知度和幸福感方面的价值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其谋生本领、待人接物、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一般都要高于常人,长期来看,更有发展前途。古往今来,许多才俊人士又有几个是没有读过书的?但今天的一些人为何怀疑读书是否有用,甚至出现出现“读书无用,读大学更无用”的思想?我想归结起来无非是几点原因。 (一) 投资大,回报小 “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中国许多老百姓尤其是农村的父母都相信“读书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学习能成就未来”,于是许多贫困家庭不惜血本甚至背上沉重的债务供孩子读书以至到大学毕业,可换来的是什么呢?除了一张文凭而外,连一个赖以谋生的工作都找不到,这对于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父母是沉重的打击,于是他们理所当然的产生了“读书无用,读大学更无用”的思想。 (二)社会现实的影响 现实是最好的老师,面对现在残酷的生活现实,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和家庭已经感到,那种只是一味的读书,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的人生发展模式已无出路,同时社会上许多没有上过大学却能获得成功的人的例子如:比尔.盖茨,尽管放弃了哈佛大学的学业,但他同样出色,同样能成为世界首富,都让他们对于读书是否有用产生了怀疑,因此“读书无用论”再次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教育制度的缺失 尽管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考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分数决定一切,分数决定命运的情况,因而学生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读教科书、做练习上,而在个人的能力尤其是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上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因而许多人在“饱读诗书”以后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受到排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对于读书是否真的能改变命运,是否真的有用产生了强烈的怀疑,甚至否定读书的作用,产生了“读书无用,读大学更无用”的思想。 尽管我们现在许多人对于读书是否有用产生了怀疑,然而从长远来看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读书的意义与地位从来就没有丝毫的降低。但社会的现实也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读书有没有用,而是要具体地指出什么时候读什么书才有用,不能将读书仅限于校园和书本,社会与实践才是更大的书,需要一辈子来读的书。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但愿每个人都能读到让自己受用一生的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4
现在的社会媒体,误导性太大。总是充斥着或者暗示性只要读大学前途无量,如何如何。好像是不读大学,这辈子就完犊子似的。诚然很多名人有钱大富翁都是有高学历,那是人家本身有那个能力,。即便不读大学,这帮人也是各个行业的精英,领军人物。其实干什么都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干好,有没有那个能力。本身能力超强,资质高的一群人读了大学,毕业后混的很牛比,显得大学很牛比。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就便觉得只要读了牛b的大学,自己就变得很牛比。北大毕业年薪几十万,那是人家有那个能力。 企业不可能说,你拿个毕业证就开这么高价钱,让你坐着拿钱吧?! 我想说的,不要过于强调学历作用,个人的能力必须匹配学历才重要,不然也是白玩。那个新闻看没看,一个女的,海外留学花了几百万,家里卖房子供她读书,读到硕士还是博士,回国找工作一个月3000,哈哈!!!她本人挺后悔的。偏听则废,兼听则明。
古代指挥打仗的,饱读兵书,例如赵括,马谡,都是很厉害,一打仗就拉稀。一败涂地。就是没有那个打仗能力。光有理论,没实际能力。 古代写兵法的那些人,在实践中都是神人,打仗百战百胜,例如吴起,孙武。 很多理论知识都是一些高人从实际中取得成就自己总结起来写成书供大家学习,但是那些看书的人并不都是神人。 例如赵括,马谡理论牛b,最后一败涂地。
例如朝鲜战争彭大将军文化低不照样打败西点名校的麦克阿瑟将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