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在汉朝哪位皇帝在任期间传入中国的?

如题所述

汉明帝刘庄: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

从中国历史上看,有记载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

刘庄(公元28-75年)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30岁时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史称汉明帝。《后汉书·明帝纪》称:“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这位少年聪慧的皇帝对佛教传入中国贡献很大,似乎可以称其为中国信佛第一人。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卷第四十五)记载,“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练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门。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王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好之。”

从上面来看,刘庄是最早将佛教引入中国的皇帝,司马光的编著中说得很清楚,“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刘庄派人去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具体时间,史书上记载是其在位时的“永平八年”,即公元65年。

刘庄的佛缘源于一梦。据说在派员去印度取经的前一年,即公元64年,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中神为“佛”时,遂有《资治通鉴》上所记载的派遣使臣去天竺求佛的事情。当时派去的使臣一个叫蔡音,另一个叫秦景。蔡、秦二人到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时,正好遇到了在大月氏国传教的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邀二僧到汉讲佛,还用白马驮载来一批佛经、佛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行四人抵都城洛阳。刘庄为此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刘庄这段求佛故事,史称“永平求法”。

另外要提一下,有学者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定在刘庄的永平年间,我认为是不妥的.既然刘庄的臣子知晓“佛”,证明在此之前就已传入中国。“永平求法”只能算是官方正式引入佛教的时间,“始于西汉”还是可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02
这个资料对您的疑惑会有帮助的,供您参考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他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他,来了之后,与我们朝野人士谈的很投机,我们非常欢迎他,希望他能常住中国
佛教传入后,如何在中国立足?

龚天民

龚按:本文是我在美国加州福乐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专题演讲讲稿,目前,我在美国数间华人神学院授课时,也用此讲稿,主要目的是供同工同道们在对佛教徒传道时做参考用。本文曾在「生命月刊」发表。

佛教藉依附黄老,在中国立了足

在古代亚洲,有两大文化圈,一是中国,一是印度。中国以政治制度精良及家庭伦理道德高超著称,印度则以拥有神秘主义、繁琐哲纲及宗教闻名于世。直到秦汉时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这两大文化圈才开始发生接触。由于当时中国在「宗教」上站于劣势(指有精密教义及完整组织的宗教Religion而言),所以佛教传入后,便逐渐为国人所信仰,成了印度佛教一面倒,但佛教的初期在华建立,并非一蹴可几,而是先依附黄老,才获得立足点的。

佛教发生于主前五世纪左右,大约在秦末与汉初,已零星地传入中国,但中国佛教界常喜夸称佛教是由后汉明帝派专使从西域(新疆)请来的,但今日大多数的日本佛教学者都认为此说不可靠(注一)。当秦汉时代,黄老思想与鬼术方术盛行,当佛教传入时,当时的中国人只把她看成是许多祭祀中的一种祭祀而已,而把佛教所讲的「空」(Sunya)、「涅盘」(Nirvana)当成便是老子所讲的「无」、「自然」,释迦牟尼则被信成是一位大神仙,至于那些由中亚一带来华传佛教的僧人,都被认为是「道士」之类。

波斯和尚安世高于纪元一六一年抵华,「高僧传」称他通达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以至鸟兽之声,为世人不可量知的道术之人。再如「安般守意经序」说:「有菩萨者安清字世高,…博学多识,贯综神模,七正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动,针(左虫右永,字典查无此字)诸术,睹色知病,鸟兽鸭啼,无音不照。」三国时之康僧会被描写为「多知图谶」,北方之昙柯迦罗则被信成「向善星术」。

据现有资料显示,汉明帝之异母弟楚王英,曾于纪元六十七年把黄帝、老子、释迦祭在一起,明帝诏示:「楚王尚黄老之微言,尚浮屠(注二)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汉恒帝时(一四七——一六七年),襄楷上书称:「又闻宫中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后汉书襄楷传),「清虚」与「无为」都是老子的思想,但襄楷却把佛教也看做如此,佛教初传中国时,译的经典很少,也许为了传教方便,外国佛僧们似乎未清楚地标出佛教的原有思想,而把老庄思想与佛教混在一起,使佛教变成了像是黄老道术之一支,误使中国人认佛教与黄老为一家,而成佛道不分。这种以中国的思想与字汇来接受解释佛教,叫做「格义佛教」。不幸地,这种格义方法,竟然长达三百年左右,到了东晋,道安(三一四——三八五年)与同学竺法汰宣布「格义不对」,猛烈予以抨击,才逐渐地把佛教纳入正规。台湾的佛学院教授杨白衣氏也承认,他说:「…格义是以老庄思想来解释佛教的一种老庄佛教,当然不是佛教,可是这种思想很奇怪,直到两晋的末期都还很流行,道安是使佛教脱离老庄思想而独立的第一人。」(「中国佛教史略」第二页)(杨氏已去世,龚按,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现在的问题是,在当时如何产生了这个格义佛教?我想极可能是外国和尚自己先创造的,他们到了中国后,一定老庄思想盛行,如要硬讲佛教这一套,绝对不要,于是便有意无意地,把佛教讲成便是道术之一类,与黄老一体,当时的中国人是初闻佛教,信以为真,便全盘接受了「佛教」,于是,佛教在中国立住了脚。但如严格说来,只是接受相信了以为从外国传进来的一派「道术」而已,想想看,当时的外国佛僧们如果绝对强调佛教的独立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而绝对不与老庄思想妥协,我敢说,「格义佛教」是绝对不会产生的,唐代的景教,也曾想用这种格义方法来传基督教,把「上帝」译成「佛」,把「受洗」译成「受戒」,把「撒但」译为「阎罗王」…以及与中国各种思想调合,但结果并未成功(详见拙著「唐朝基督教之研究」。)

这个「格义佛教」思想,到后来发展为「三教同源」思想,中国人都变成了儒释道三教兼信,甚至不少佛教僧尼也中了毒,也与一般人民无异,大拜神佛,三教兼顾,其乐融融!最后,中国的老百姓觉得三教同源还不过瘾,索性来个五教同源,把「儒释道耶回」放在一起,上面有位太上皇,名叫「老祖」,统管孔子、释迦、老子、穆罕默德、耶稣五教祖,中国的红卍字会,便是这个五教同源的发明者,三年前,我在新加坡神学院讲学时,曾去该地红卍字会参观,蒙该会的某执事先生亲切地一一解释,并爽直地打开了用黄缎遮掩的「圣坛」,看到了五教教祖的牌位都在那里,如我没记错,在耶教方面,施洗约翰和使徒保罗的两个牌位也在那里,与耶稣一起共享祭祀敬拜。我在台湾时,有人寄来一册「五教同源」书,内有扶乩,什么「耶祖又临安庆道院训示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