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诗句(四言绝句)

如题所述

1、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邢恕:【随州】“荆楚西南地,清明咫尺天。远山犹带雪,高柳已藏烟。”

3、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白居易:【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5、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6、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7、王禹偁【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1

1、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邢恕:【随州】“荆楚西南地,清明咫尺天。远山犹带雪,高柳已藏烟。”

3、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白居易:【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5、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6、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7、王禹偁【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21

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27

《清明夜》

唐丨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苏堤清明即事》

宋丨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丨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清明》

唐丨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2-26

1、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邢恕:【随州】“荆楚西南地,清明咫尺天。远山犹带雪,高柳已藏烟。”

3、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白居易:【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5、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6、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7、王禹偁【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