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如何避免公共决策失灵

如题所述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尽管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他毕竟抓住了管理的重点和主线。管理就是决策的制定、执行和修正的相关过程。西蒙没能回答的是公共决策的重点是什么,公共决策失灵的原因是什么。换言之,是什么决定着公共决策的质量,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共决策的失灵。本文认为,决策重在选择,选择要做到以下“四个避免”。避免“策”“决”程序颠倒。关于公共决策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下面四句话:先策后决、多策少决,又策又决,重点在决。策是“出主意”,决是“选主意”。先策后决体现了决策的基本程序。“策”要“放”,“决”要“收”,策要打开空间,决要缩小空间。“策”要务虚,寻求各种可能性;“决”要务实,切实关注方案的可行性。“策”要解放思想,要多听群众意见;“决”要善于集中,果断取舍。“策”需要的是信息和知识,而“决”需要的是智慧和胆识。 公共决策不仅要先策后决,而且要多策少决。多策就是民主,就是协商,少决才能集中,少决才能提高质量。多策少决体现出领导决策的基本准则。公共决策必须“策”在先、“决”在后才能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倘若“决”在前“策”在后就会造成公共决策的失灵。多策少决与先策后决是完全一致的。 避免“来”“去”路径不畅。公共决策失灵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忘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忘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领导决策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意见都是从群众中来的。将群众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今天我们要自觉地将这一根本方法运用到公共决策的制定、执行和修正的全过程中去。公共决策制定要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顾及群众情绪,代表群众利益。决策要靠群众去执行;决策的效果还要靠群众去评估,去监督。公共决策的制定是从群众中“来”,公共决策的执行和评估则要到群众中“去”。现在不少公共决策之所以失灵,就是因为它们没能真正从群众中“来”,也没有切实到群众中“去”。而是少数领导人从书本中来,从办公室中来,或者从自己头脑中来,结果哪里也“去”不了,更谈不上成效。 避免“霍布斯选择”。从前,英国剑桥有一个专门做马匹生意的商人名叫霍布斯,他很会做广告,在卖马时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低廉的价格,就可以随意选。但他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其实这是一个圈套。他在马圈上只留一个小门,大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和瘦马。显然,他的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限制顾客不能挑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其实选择的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被人们讥讽为“霍布斯选择”。“霍布斯选择”是公共决策失灵的第三个原因。 避免“霍布斯选择”,就是要创新思维,打开思路。现代领导者选马,要跳出马圈的圈子,到大草原去选“马”,到人才市场去选“马”。要借鉴科举、荐举、学举和选举的各种途径去选人。打开思维空间,就是要扩大资源配置的半径,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般地讲,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大,组织就越处于优势,反之,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小,组织就往往会处于劣势。只有放宽眼界,打开思维,放眼世界,才能选到真正的“千里马”。 避免“霍布斯选择”,一要关注外脑。在传统组织中,决策都是领导人一个人的事情:领导人自己说了算,领导人用自己的头脑来出主意,这就是“内脑”。而现代领导者单凭一个人的头脑已经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更多地借助于“外脑”的智慧。外脑可以是专家顾问,更可以也更应该是普通群众。 二要关注外人。所谓外人,就是组织以外的人才。在今天的全球化经济环境中,我们完全可以打开眼界,打开“霍布斯选择”的马圈,从范围更大的外部世界中来选合适的人才。可能你的组织缺乏一个技术骨干,而这个最合适的人不在北京,而是在上海,在美国的芝加哥,甚至在印度的新德里,关注外人,就能够从更大的范围更有效的方式来配置人力资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