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及习作的水平

如题所述

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张庆老师就说过,语文教学无非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在综合测试时,我们也给了阅读和习作很大的分值,特别是三年级以后,更是如此,一般来说,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阅读的分值分别占到25、35、40、45,习作是20、25、30、30。逐步加大阅读和习作的分量,是今后语文评价的一个方向,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及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努力,下面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说几点建议:一、阅读教学——大量实践,精要点拨,运用方法,提高效率。(一)教师方面 1、语文教学究竟要干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套来,比如生活的需要(认路、去厕所、认钱、看电视等)、工作的需要(写简历、写求职书、写计划总结、写发言稿等)、前途的需要(考学、应聘等)。这些都有道理,但作为语文教师还是应该站得更高一点,理解得更全面一些。课标是这样写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的编、研、教、学就是要把思想统一到这个大目标上来。语文教师就是要肩负着党和人民的使命,带着课标的精神和编者的意图来教学生学习怎样学习的人。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与用教材是两种不同的策略,教教材是把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等同于教学方式,用教材则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和开发教材。编者已经为我们做了第一层的筛选,提供了深受学生喜欢、各有一些承载的好课文。说学生喜欢,是因为现行课本上的文章时代性较强,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风格多样,表现形式各异。过去那种一篇文章管几代人的现象基本不复存在了。说到承载,首先它们被安排的某一个文化单元中,当它们的位置确定了以后,实际上就已经成了供使用的材料。比如,《跳水》过去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事物间的联系,而现在则被放在“船”的单元里,从一个角度看待和表现船这种工具。教材承载不一样,主要是人文性和工具性之分。从以往的实际看,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人文性方面有所侧重。 举例《奇异的激光》。如果是教教材,那么,它就是科普类文章,就有很多学术性的内容,有一些枯燥的数字,但真的记住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如果是从语文的角度来用教材,那么,在粗略知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侧重要放在写作方法上,比如小标题的运用,比如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文方法的运用,就会给学生好多范例和启发。 3、处理好与编者的关系。我们常说教学中正常的关系应该是编、研、教、学四位一体,这里学生是主角,是本。课标是纲领,是路线图,明确了我们的具体任务以及如何做好接力。编者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是我们教学材料的提供者,是教材的编写者,他们做了一些事情,包括选文(为什么要选——时代性、示范性、可读性)、放在什么位置?(适宜、承载)教学提示(单元主题、课后练习、语文天地的实践活动)等。4、教学中要强化三点。 一是文章写了什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当然这要根据每个学段的不同而做,确实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能够把一篇文章浓缩成一句话或几句话,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从一年级抓起,从句段开始,教师不要包办,不要灌输,这种能力我们是不能代替学生一辈子的。 当然,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是有好处的,但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有这样的例子,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中,老师就鼓励学生创新,有的学生就对狐狸的聪明大加赞赏,这也就违背了作者、编者的意思。正如一个专家所说,一千个读者读出了一千个林黛玉,尽管是一千个,但终究是林黛玉,而没有变成薛宝钗。 二是怎样写的?包括结构、方法、语言的运用等。如果不重视这点,那么,学生就会在读书的隧道里摸索很长时间。过去,教学中过于注意文章的层次结构,每篇必做,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学生负担过重,因此,新课标相对淡化了这样的训练,但并不是说分析结构就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些非常有特点的课文,我们还是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习。例如:中心句的运用、首尾照应、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等。 可能是由于初中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并且较为扎实,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比较多的是“点”式对话,主要围绕的是课文言语及段落表达的作用是什么,少有小学课堂上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跳跃性较大。如果刚刚坐在这样的课堂上听课,可能很难跟上教学的节奏。 我想,小学教师往往是沉下去,在语言文字中游弋,而初中教师则常常是跳出文本,俯瞰文字的游弋。前者主要解决的是说了什么,后者关注的是怎样说。这也正和王尚文教授的话相吻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怎么说’才是第一位的,它具有本体论的地位。语文姓‘语’,也正是在言语形式的教学中实现其含义的。当然,‘怎么说’不可能与‘说什么’全然无关,语文教学也不可能完全不顾言语内容。我们所要强调的是把教学内容的重心从‘说什么’转移到‘怎么说’上来。”后来,在对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时,我忽然想到了这样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今后在教学中,小学和初中教师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知道了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的,提高读写结合的意识,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是为什么要写?这里特别提醒大家不要忽视作者或文章的背景,比如《炮手》这课,如果不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搜寻相关材料,那么,对文章的理解深度就会打折扣。为什么德国军队在这里?为什么法国要打德国军?再如,《广玉兰》中有这样的话“我无法,无法”,陈荒煤作为一个大作家都不能用文字表达,这不更说明了广玉兰的特点吗?再如歌颂雷锋的诗歌中有这样的话,六亿人民,现在的学生一读肯定有疑问。5、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过去是组件式的教学,字词句篇段,分步教学。现在是整体感知。 这里的“教”并不是传统理解中的灌输,有传授式的教,有启发式的教,也有鼓励学生来代替自己所谓的“兵教兵”式的教,还有给学生一个方向,让他们举三反一,达到自己理解的教。至于教师的位置,大部分情况下应该是讲台,这里是责任的象征,时时提醒我们应该以一种饱满、自信等的姿态来面对学生。如果我们的理念不转变,即使坐在学生的座位上还会无声地调控课堂,“垂帘听政”不就是在帘子后面指挥吗?(二)学生方面。1、多进行阅读实践。举三反一。但需要老师的适时指导 2、阅读时要沉下心来。在我们组织进行的学生读写能力测试中,我们曾发现阅读时对信息摄取不全,个别学生缺少自主读书的耐心和对文本的研读能力。拿到一篇文章,还没有认真地读一遍,就开始做题了。比如仿写诗句,我们的要求是“假如你捡到了一颗白色的种子,准备种在什么地方,会长出什么诗句?”不少的学生只知道要想像,而没有注意“白色”及种的地方。 3、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要让方法要迁移。阅读文章,也要按前面所谈,多从三个方面去自问,去在读书中寻找答案,把自己的所得、所疑进行批注,熟能生巧,积少成多,就能形成能力,提高素养。 4、阅读效果的测试在不同年级都各有侧重,基本上是围绕教材中阅读方法来考虑的。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开始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题型有:数自然段、找出指定的内容(如说的话、动作、中心句)画出来或抄下来、为一个结论找出依据、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本意、具体意思)、选择意义项、选合适的词、摘录好词佳句、分层次、概括层意或段意、对答相关问题、写感受、根据提示自读古诗词等,其中课内阅读只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章,我们要把工夫放在平时,认真地读,扎实地练。课外的文章可能看起来陌生,但只要仔细读,设计的习题都不难。二、习作教学——循序渐进、注重实践,由量变到质变。(一)教师方面。 1、现状:力度小于阅读,认识不足——布了云彩,等着下雨;可以突击解决这个问题;事与功往往不成正比。方法不多——善于走捷径。读写结合不好,越教天地越小,所有努力只落实一篇文章上。数量不够——总的篇数少,每篇文章的字数少。质量不高——一味地模仿,雷同的习作较多。评价跟不上——带着同一幅眼镜看学生的习作,想见精品,但又有太多的限制,对学生的创新不能包容和鼓励。如上学期期末三年级的看图习作,不少老师说想不到出这样的题目,还有的老师认为能够联想就行了。而本册书的第9单元是“幻想和想像”,在畅所欲言中还有看图编故事的练习,而设计看图习作完全符合编者的提示。在阅卷时一位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学生大都写的是下雪了,堆雪人。有的学生想到了地震灾区,想到了母亲带着失明的孩子来感受大自然,就被我们评卷的老师给了较低的分数。殊不知,联想和想像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更不用说对于学生的创造我们该给以更大的肯定。2、几点建议:(1)循序渐进,注意教学的接力;(2)真正“作”起来,纸上练兵。(3)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境地,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去表达。 影响学生习作表达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兴趣、时间、方法、书写等,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不同于口头表达的新的做法。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有了兴趣,事半功倍。在习作教学时我们要坚持四个结合: 第一,习作和阅读的结合,打通阅读到习作的通道,使学生从阅读中产生习作的灵感和冲动,从阅读中借鉴写的方法,从阅读中丰富习作材料和语言。常用的做法是续写(续得上、想得妙、写得奇)、仿写(看清样子,不是仿内容而是仿形式)、改写等。 第二,习作和生活的结合,让学生能感觉到我是在用笔说自己的事情,用文字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多彩的生活成为习作的好素材。 第三,习作和活动的结合。活动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活动的满足就是思维的满足。教材上设计了很多受学生喜欢的活动,我们要利用好。比如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综合活动等。在教师创设的宽松环境里让学生看看,摸摸,尝尝,听听,对他们思维的创新是有好处的。 第四,个人写与同伴交流的结合。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价值,用成功来激励和坚定自己习作的决心。这里的写包括打草稿和修改,交流包括相互读说、写评语等。(4)多研究教科书的提示。其实,我们每次的综合测试的习作内容都是和教材紧密相关的,只要老师们留心了教材中的一些细节,应该能想到会测试什么。比如上期末四年级的习作题目是《他(她)真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为什么会让学生写这个内容呢?首先这是下册一个单元的主题,再看看75页的金钥匙的提示:这几篇课文写的人都很有尊严,但是他们的性格不同……77页丁丁和冬冬有这样的对话:我非常佩服有尊严的人,记述时努力体会他的心情和想法。笔下生花也有一个题目:记述一个关于有尊严或没有尊严的故事,试想没有人物的故事能表现尊严吗?(5)注意效果,从学生的习作结果上找教学的不足。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二)学生方面。 1、多练笔,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习作。阅读时,做好四种笔记的练习:摘录笔记、批注笔记、提纲笔记、心得笔记。 2、写真实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素材。比如同是砖头水泥,但可以建造很多奇特的工程。 3、审题很关键,否则会南辕北辙。主题确定了,加上好的材料、好的方法、好的语言,就能写出好文章来。三、应避免几个误区。 1、情境创设不是越豪华越好,也不是每课必“电”。要因人因时而异,简洁、高效。2、教师活动少了,学生不一定就活动多了。教师要“无为”,更要“有为”。3、上课不是给听课老师看的,应一个心思为学生服务。 4、预设的内容不一定都要用。要重视预设,也要注重生成。“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课标提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但“学”是活的,“教”也应该是活的。教的法子要源于学的法子,教的调整要跟上学情的变化。不顾学情一味地“走教案”,是目中无人的教学,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5、导入想奇特,总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殊不知,我们的导入不是给听课人做的,而是为学生服务的。以效为先,实中创新二是环节设计想出众,不愿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有时候就违背了教学规律。三是学生的表达形式上想出彩,围绕一个主题而编排的课文不是可以有多种文体吗?学生的习作也可以海阔天空。这就忽视了课标对习作的阶段要求。 6、教师下水文什么时候用?我觉得如果用的地方作用不大,就换个地方,如果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多大作用,干脆就去掉了。否则,占了时间,也容易造成和例文的重叠使用。 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吗?比如诗歌、散文等,我认为,文体上还是以记叙文为主,不要让例文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影响。 用例文而不是复习例文。即使是教师推荐的例文,也要掌握好使用度,否则会给学生束缚。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五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