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怎样上好

如题所述

PPT课件给你了,自己融会贯通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福建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  翁美水

教学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路,导入内容。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1、播放有关春天的图片(课件出示伴音乐),学生欣赏。

2、学生说自己印象中的春天。

3、背诵已经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春天的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引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赞叹,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再一次走进春天。(板书课题:咏柳、春日)

【优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教师引领学生赏春天、说春天、诵春天,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春天的美。】

 

二、整体诵读,触摸意象。

1、自由练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续读古诗,思考交流: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不同点:1、作者是不同朝代的,2、所写的事物不同:咏柳是写――初春二月的柳树,春日是写――春游所见的景色。

【初读诗歌,目标明确。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读的要求由读正确、通顺到读出诗的大概内容,读的有层次,读的要求逐步提高。】

 

三、分步解读,感受意境。

(一)学习《咏柳》。

1、读诗赏画,画中品诗。

(1)出示《咏柳》诗句,指名读诗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绿丝绦”——柳技的绵长和柔软;“春风似剪刀”——运用设问加比喻,把春风比做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

(3)齐诵整首诗。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碧玉”、“绿丝绦”,感悟作者笔下柳树的美丽和高贵;抓住“春风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2、引导对比,体会心境。

(1)师:在贺知章的笔下,柳树是如此的美丽、高贵,春天是这样的生机、神奇。可是,古代诗人写了许多有关柳树的诗歌,它们又是怎样的情形?再来看其中的一首。(出示白居易的《 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师: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的柳树怎样?心情怎样?请大家先自读古诗,了解大意,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3)师: 同是柳树,在不同人笔下,有不同的画面和形态。贺知章为什么会感觉到柳树的美丽和春天的美妙神奇呢?这当然和他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有关。

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杨柳,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3、师生合作,引读诗句。

课件出示古诗插图,配乐引读。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青翠欲滴啊! ——生读: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读: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生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师: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生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4、小结:

【对比赏读,写作背景的及时补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感悟“同物同景不同‘诗’” 的原由,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春日》

1、理解诗意,体会心情。

(1)过渡:贺知章将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了春的使者,春的化身。那么,朱熹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吟诵,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知道诗人朱熹在春日里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依据是什么?找出诗中的词句说明。

(寻芳——踏青赏花,看花观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无边——一望无际,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万紫千红——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2、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师:朱熹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能不高兴吗?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欣赏到万紫千红的春色,心情怎能不好? 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时你就是踏春赏春的朱熹,看到那万紫千红的景色,你想怎样吟诵此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呢?(引读整首诗,读出“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

【立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通过自读理解后再来解读朱熹的心情,也就找到了本诗的教学重点及情感基点。学生的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与语言“亲密接触”读出了诗人的心境,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3、用心品诗,感悟哲理。

师: 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心里非常高兴,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这首诗还有它的深层意义,不了解朱熹就读不出诗的真正内涵。

(1)了解作者朱熹。(学生交流师作适当补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朝徽州婺源人,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和理学家。他最重要的一本书就是《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是过去科举考试中的标准答案所在、必读的一本书,它影响了中国的士人的命运600年。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常于朴实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2)抓住重点,感悟诗理。

泗水——在山东的曲阜,从曲阜的北面流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孔林、孔庙、孔府所在的那个地方。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就知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他看到这个“川”就是泗水,孔夫子是在这个地方教他的门徒的,也就是说这里即圣人之地。

胜日寻芳——实际上告诉我们他在春日寻找的这个“芳”,这个芬芳的东西是孔孟之道的芬芳、是人间的圣人之学的芬芳。(补充朱熹所处的时代背景。)

万紫千红——他找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景象,也就是找到了民族精神和人生意义。他的这首诗,在从容沉着的风景描写之中,透露的是一种自信和喜悦。

【了解朱熹的生平及时代,了解诗中有特别意义的地点和景物,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有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4、对比赏读,感悟春美。

师:朱熹眼中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古人笔下有不少写春赞春的诗,你可借用诗人的诗来赞美春天(吟诵课前收集到的诗句 。)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春的美。(课件出示,配乐诵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本诗没有具体写某一物,比较抽象,适时的拓展,能丰富学生的表象,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春的万紫千红。】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高贵、神奇的——引读《咏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的——引读《春日》;

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课末布置学生阅读有关春天的古诗,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的搜集能力、自主阅读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