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读书笔记 500字

如题所述

1.读红楼梦有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2.《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12
寻找《红楼》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
  几百年前,一位巨星陨落了,他叫曹沾。他留给了我们一部旷古未有的集大成之作,就是被称作“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鲁迅先生谓之曰“人情小说”,周汝昌先生谓之曰“文化小说”,毛泽东谓之曰“中国的优势”。曹子雪芹为我中华书写下这部鸿篇巨著,是吾之幸,是国之幸,是民族之幸,是寰球之幸,是人类之幸。我悠悠中华,历千载,方孕成此书。《红楼梦》可以开山,它从广袤的汉字中凝炼、提取、创造出了无限的古白话文学。自他后,研红者不计其数,其中近代新红学的前辈犹以胡适、俞平伯为先,又有周汝昌这等红学巨匠,还有冯其庸这等半路出家的大师。一部《红楼梦》搅得整个世界几百年来风雷震荡、四海翻腾。
  呜呼哀哉!《红楼梦》八十回后散佚是为《红楼》之悲,是为吾心之悲。是借阅者迷失?是还未写出?是为逃避文字狱而焚?是编修《四库全书》被篡改?早已湮没在了历史深处。可是封建官僚高鹗和书商程伟元将四十回的伪续连于原著,狗尾续貂,以致鱼目混珠、误导读者。可古来续本犹多,其中多为糟粕,能近于雪芹原意者鲜少,且篇幅有别。这是《红楼》之不幸,是曹子之不幸,我们要“斥伪返本,扫荡尘埃”,以还《红楼梦》之清白,以还曹子雪芹之清白。我之盼,在于斯。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是不能续的,周汝昌支持新的续写。俞的话有个前提是要补一些前八十回中的残处就可以续了,周他自己却从未尝试过续书。我之盼,在于斯。
  雪芹之语,在于广博、在于精炼。仅此则无人能续尔。就如肮脏(kǎng zǎng)意为坚贞不屈,而有人代之以糜臭之意待之,导致无数之人误解妙玉是个肮脏(肮脏āng zāng)之人。
  贾宝玉曾有过“绛洞花王”的称号,但“王”字又有“主”的版本“主”和“王”虽然只差了一个点,但意义完全不同。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贾宝玉‘三王’论”,其中一王即指“绛洞花王”。周老说:“‘王’字或作‘主’,非是,那是后人妄改,因为四个字是仄仄平平,第四个字万无用‘主’字之理。”周老又注明:“戚序本”此处主字那一点离的又远又歪是后添上去的。以上是周老的观点,下面是我的愚见。远的不说,单说《新华字典》里对此二字的解释就可见一般:“主”是指“主人,权利或财务的所有者”;“王”是指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前者显然是针对“绛洞”而言,贾宝玉是绛洞的主人(“花”肯定是指代,不是开的花),既然是绛洞的主人用“绛洞洞主”岂不更好;而后者显然是针对“花”而言,贾宝玉是绛洞里“花”们的首领,自然而然是绛洞花王了。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应是绛洞花王。
  以下列一段文字,是后四十回续书的要义关目第一二〇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中一段话:
  “贵族之女,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大凡古今女子,那淫字固不可犯,只这情字,也是沾染不得的!所以崔莺、苏小,无非仙子尘心;宋玉、相如,大是文人口孽。凡事情思缠绵的,那结果,就不可问了。”
  这段话无疑是四十回续书的利益本质,是以高鹗、程伟元为代表的一批人眼中所理解的“大旨谈情”,这符合曹雪芹之意吗?
  王夫人对林黛玉的偏见似乎与最后林黛玉之死没有多大关系,但正是基于这偏见才使许多读者对王夫人产生了偏见。王夫人待人大有偏见,正如书中所言“王夫人原是个天真烂漫之人”。

满意请采纳,谢谢~~~~~~~~~··追问

我要的是读书笔记

第2个回答  2014-02-13
红楼梦读书笔记500字
第一次接触的是被拍成电视剧的《红楼梦》,记得当时还是很有兴趣的,想了解林黛玉的才华、薛宝钗的胸怀、贾探春的性格、王熙凤的泼辣。。。。。。。。。。。。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把《红楼梦》看完了。但是,不知过了多久,突然觉得应该好好的看书上的原作,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种种意义。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
既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第3个回答  2014-02-12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红楼梦》,让我欲罢不能。每每读到佳句,欢喜的紧,读到伤心处,泪眼连连。《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贾府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后宫有佳丽三千,得宠一时,却又要被遗弃,这是何苦呢?皇帝姥儿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饱受煎熬,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埃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上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第4个回答  2019-10-25
《红楼梦》第25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主要描写了赵姨娘贾环母子与凤姐儿、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根源在这一回中也有交待--赵姨娘对马道婆说:“……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个绝了(“他两个”即指凤姐儿和宝玉),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可见,赵姨娘之所以忌恨凤姐儿和宝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争夺贾家的财产,同时她恨凤姐把家中财产转移给了娘家(这在这一回中,赵姨娘说过这类的话)。为此,赵姨娘想方设法要害死他俩。先是贾环恶意烫伤宝玉的脸,后赵姨娘暗中让马道婆作法,使凤姐儿和宝玉中邪,令他们不省人事。在这里,贾环烫伤宝玉的脸,是很直接的,是明的,这很符合小孩的不计后果的单纯的报复行为。而赵姨娘是来暗的,她不敢明目张胆地算计别人,以她的地位和处境,她也不敢,只能玩阴招儿。至于说马道婆的巫术,只不过是作者的一个手法而已,不必信其真有,它不过是作者给赵姨娘使用阴招儿的一个道具而已。
足可讽刺的是,给宝玉作法中邪的马道婆,竟是宝玉寄名的干娘,这在这一回中作者也有交待。“寄名”是为了得到神的保佑,以免除灾难,而正是这个干娘,让宝玉这个义子非但没有免除灾难,反而使其陷入灾难之中。这不仅揭露了马道婆的虚伪、自私与贪婪,更显露其人性的冷漠与残酷。在金钱的驱使下,什么义子,什么出家人应有的善良,统统被作者冷静而无情地晾晒在读者面前,令人心寒。亦或作者有意通过这一事件描写,揭露道家的虚伪与冷酷,亦未可知。
然而,在读者心寒的同时,作者又给读者一个希望,他同时展现了另一人性的美好和善良。当宝玉被贾环恶意烫伤了脸后,宝玉道:“…….还不妨事,明儿老太太问,就说是我自己烫的罢了。”可怜其善良悲悯的情怀!
作者在这一回中,不仅把双方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而且通过双方的矛盾,展现出人性之中的善恶美丑。通过这一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赵姨娘、马道婆之流痛切的恨,同时表达出对宝玉深切的爱。
当然,在这一回中,也表现出黛玉对宝玉的感情,以及其它诸多方面,但我以为主要的就是以上所述。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