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0.0

阿Q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学者概括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却。

所谓阿Q精神,究竟是怎样呢?它的主要特点,一句话说来,就是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东西,也是特有的东西。自然阿Q性格还是如一般实际存在的人物一样相当复杂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为典型,则是精神胜利法通过种种条件的突出而具体的表现。

他的自尊自负与自轻固然是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的表现条件,他的排斥异端与“投降”革命也是精神胜利法的一个相关因素,至于怒目而视的怒目主义和“在肚子里暗暗咒骂”的腹诽政策,更是精神胜利法的最主要的现象了。

《 阿Q正传》

鲁迅先生笔下塑造的一个人物。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所写的“阿Q”,是中华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突出地表现在:自欺欺人、自嘲自解、妄尊自大、自我陶醉、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境界。

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阿Q”为原型,痛斥那些不能面对现实、自我逞强而以曼妙心理作用,面对强者以“精神胜利法”,以憋屈的、后退一步的、自我作贱的、护短……一切不思进取的愚昧行为,为自己解脱罪责,这种一系列的做法行为被称之为“阿Q精神”。

“鲁迅先生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先生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自我安慰精神

“阿Q精神”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学者概括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却。

它的主要特点: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东西,也是特有的东西。自然阿Q性格还是如一般实际存在的人物一样相当复杂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为典型,则是精神胜利法通过种种条件的突出而具体的表现。自尊自负与自轻固然是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的表现条件,他的排斥异端与“投降”革命也是精神胜利法的一个相关因素,至于怒目而视的怒目主义和“在肚子里暗暗咒骂”的腹诽政策,更是精神胜利法的最主要的现象了。

第2个回答  2020-09-22
阿Q精神来源于鲁迅早期的文章《阿Q正传》,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长期遭受压迫、排挤、遭受普通人民和地主的欺压的一个连土地都没有的流浪汉。他非常的贫穷,穷到连一件衣服都没有,甚至也没有人知道他叫什么,他也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但是最可悲的不是他的这些物质上的匮乏给他带来的困苦,也不是遭人压迫带来的心理创伤,而是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

他的精神已经在这个吃人的社会的压迫下变得不再正常、变得扭曲。他对一切都毫不在意,没有工作、没有衣服、没有住所、甚至没有食物和遭人殴打讽刺,这一切虽然发生在他的身上,但是他却从来都不在乎,甚至还会为此洋洋得意。不管他处在一个怎样的境遇里,他都要自我安慰一番,觉得自己是一个胜利者。

因此,阿Q精神的内涵就是指的阿Q这种精神胜利法,从来都不会面对现实,不肯奋发图强做出改变,只知道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在自己营造的虚假的、徒然的、从未存在的美好世界里沉沦。阿Q精神就是那些遭受生活打击而又无法、不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来打破现状,改变自己生活环境,只能一味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用来给予自己精神上的安慰的那批人,这类人在鲁迅时期有,是那些没有醒悟没有崛起的麻木的中国人,在现代也有具有阿Q精神的自欺欺人的人。

精神胜利法,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

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所谓阿q精神,究竟是怎样呢?它的主要特点,一句话说来,就是精神胜利法,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东西,也是特有的东西。自然阿q性格还是如一般实际存在的人物一样相当复杂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为典型,则是精神胜利法通过种种条件的突出而具体的表现。他的自尊自负与自轻自贱固然是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的表现条件,他的排斥异端与“投降”革命也是精神胜利法的一个相关因素,至于怒目而视的怒目主义和“在肚子里暗暗咒骂”的腹非政策,更是精神胜利法的最主要的现象了。

阿q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自尊癖”。阿q本是极卑微的人,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记起他,一空闲,便把他忘记了。然而,阿q却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赵太爷儿子进了学,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

阿q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欺弱怕强”。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他寻衅跟王胡子打架,打输了,他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过他,骂小d是“畜生”,小d让着他,他却不依不饶,进而动手抓小d的辫子;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动手动脚,扭住她的面颊,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大肆轻薄。可是,当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时,他脱口说了句“秃儿”,不料被“假洋鬼子”听见了,“假洋鬼子”举起了“哭丧棒”,他便赶紧缩起脖子,等着挨揍,连吃了几棍子,一点不敢反抗。

阿q精神的第三个特点是“性幻想狂”。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当赵太爷的女仆吴妈在厨房与他谈几句闲天时,他便忽然抢上去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

阿q精神的第四个特点是“泼皮耍赖”。他跑到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还强词夺理,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阿q精神的第五个特点是“善于投机”。阿q本来是对革命一向“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他看到“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在革命到来之际)的慌张的神情”时,便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于是他想到了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想到了复仇,把和自己打过架的小d、王胡子连同侮辱过自己的赵太爷、秀才和假洋鬼子统统杀掉;他想起了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吴妈,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谁。所以,当他的“革命”要求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

阿q精神的第六个特点是“自欺欺人”,即“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

阿q精神的第七个特点是“奴隶性”。阿q看到审讯他的人穿着长衫,便知道这人有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立即跪了下来。长衫人物叫他站着说话,但他还是跪着,并且第二次审讯他时,他仍然下了跪。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就是鲁迅笔下那个阿Q代表的那种啊,精神胜利法,自己吃了亏还认为自己是占了便宜。鲁迅的初衷是抨击那些只会自我欺骗的人。其实我到觉得这样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也未尝不可用,有时候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换一个角度去考虑,给自己一点安慰,也未尝不可啊。当然如果能努力改变现状,还是要尽力,如果不能,那你也不妨阿Q一下。这也许就算阿Q的现实意义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2-27
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胜利法,现代阿Q精神是鲁迅先生笔下衍生出来的自欺欺人,愚人自扰式的无德无能混世的人,上位者无德无能却又不甘心放弃位置,于是出现一种复杂心理,以自我欺骗而欺骗他人,整个社会都会因此而堕落,这也是鲁迅先生批判国人劣根性的根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