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胡的祖先是谁?

各位大哥大姐,姓胡的祖先是谁?

胡哥的祖先——抗倭名将胡宗宪传
一说起抗倭名将,大家可能首先会想起戚继光,其次则是俞大猷,或许根本不会想起胡宗宪。其实胡宗宪抗倭的功劳不在戚、俞之下,更准确地说,应该在二者之上,只是人们过于注重道德评价,以至把胡的功劳有意无意地给埋没了。实际上在抗倭斗争最关健的那几年,戚、俞不过是胡宗宪的部将,且胡对戚、俞并不是遥领性质,而是实际负起了调度指挥的责任。另外抗倭的方针大计大多由胡亲手制定,戚、俞往往不能预闻,只是临事但听驱驶而已。胡宗宪对戚继光一直欣赏、重用,后来赫赫有名的“戚家军”与胡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胡的支持,“戚家军”或许根本不会诞生。胡宗宪对俞大猷确实有所压制,以至诬他入狱,主要是由于两者在抗倭政策上有歧见,而且由此引发了两者的误解。
胡宗宪后来名声不显主要与他的党附严嵩有关,他的最后身败名裂也因严嵩倒台。确实,胡宗宪能坐到兵部右侍郎总督东南军事的位置与严党赵文华有关。如他不趋奉赵文华,赵不可能提拔他,不过赵能看到自己的军事才能不行,及时荐贤自代,也算是这个无耻小人的一个闪光处。平心而论,胡要开展抗倭事业,不与朝内权臣搞好关系是不行的,胡的前任朱纨、张经的屈死都与严嵩有关,胡如搞不好与严的关系,则不用说坐不上军事首长的位置,就算坐上了,很可能就是步前人后尘,身死而事不成。奸臣当道,想干事业的人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不屈已则事不成,屈已则可能身败名裂,胡最后的下场就是如此,长为英雄浩叹。

倭寇的来历
我们一般认为 “倭”就是指日本人,然而这样的认识用在元明时期的倭寇身上是不合适的。据《明史 日本传》记载,真正的日本人最高估计不过是十分之三,一般的估计是十分之二、三。其余十分之七、八都是中国人,特别是闽浙一带通番之徒,打扮成倭的样子来冒充。至于中国人为什么要扮成日本人的样子呢?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这些中国人多有亲属在中国,怕事情败露后连累他们;二是真倭的武器锋利,作战勇猛,为明军所惮,所以乐得狐假虎威。如果倭寇中只有日本人的话,实际上是不足为患的,因为毕竟日本人到中国人地两生,又不知明军虚实,想要劫掠不是那么容易;但一旦有大批中国人参与期间,为其谋主,甚至为其首领,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倭寇能为患中国上百年,这么难缠,其原因就在此。
为什么会有大批中国参与倭寇队伍呢?这与明朝的海禁政策有关。倭寇其实自元末即有,不过大都是些小股海盗而已,不足为大患。但明太祖朱元璋因噎废食,实行海禁,大批在海岛上的居民被迁回内地,又禁止沿海居民与外人做生意,这样导致了大批沿海居民的生计困难。另外当时的中日贸易产品实际上有互补性质,明政府强行禁止给双方人民都带来不便,也给一些以商为业的人失去了利薮。于是大批亡命之徒铤而走险,做起了中日间的走私贸易工作。由于工作的不合法性,走私份子不得不组成集团,自我武装,以便在必要时以武力抗拒明政府的稽查;同时为了争取在走私集团中的优越地位,不同的武装集团之间也经常有争斗、兼并。由于这些走私武装集团尽知中国虚实,所以当条件便利时,也做一些抢劫财物、掠夺人口行为。随着中国尚海武备的废驰,他们发现抢劫的利益比走私还丰,这类行为就越来越普遍,规模越来越大,给沿海居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明史 日本传》记载:“(嘉靖)三十二年三月,汪直勾诸倭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破昌国卫。四月犯太仓,破上海县,掠江阴,攻乍浦。八月劫金山卫,犯崇明及常熟、嘉定。三十三年正月自太仓掠苏州,攻松江,复趋江北,薄通、泰。四月陷嘉善,破崇明,复薄苏州,入崇德县。六月由吴江掠嘉兴,还屯柘林。纵横来往,若入无人之境”。
所以对倭寇已到了非严厉打击不可的时候了。这时中国沿海已形成几个较大的倭寇集团。第一就是上面说到的汪直集团。汪直,徽州歙县人,与胡宗宪同乡。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汪直年青时,与徐惟学一起做过盐商,大概在经商中触犯明朝的禁令,曾对徐惟学等同伴说:“国中法制森严,动辄触禁,孰与海外逍遥哉”,后来果然下海为盗。汪直下海初期,因实力不够雄厚,暂时投奔许氏兄弟走私集团,因表现出色,不久就成为该集团的主要头目之一。 当该集团被朱纨击溃后,因汪直素有机略,人多服之,于是重新组成以汪直为首的海商集团,被众商推为舶主。汪直后又击败另一走私集团,将其部众吞并后,就成了走私集团中最大的霸主,有“净海王”之称。其次是徐海走私集团,徐海也是徽州歙县人,原是汪直部下的大头目,后来,他自拉队伍,独树一帜,自称“天差平海大将军”,与汪直一起,横行于浙江海面。其它较大的走私集团还有陈东、麻叶等。这几股倭寇集团后被胡宗宪一手摧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4
胡姓来源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以谥为姓、以国为姓、改姓为胡。其中“改姓为胡”是指其他姓氏的人改姓为胡,以及多个少数民族在采用汉姓时改为胡姓,如北魏纥骨氏,唐王朝后裔李昌翼改名姓胡,成为胡姓的重要一支,被称为“明经胡氏”。胡昌翼也因此被明经胡氏族人尊奉为始祖。

明经胡氏始祖贵为天子,甚至贵为唐王朝李姓天子。胡姓始祖怎么会是李姓皇帝呢?这其中还有个故事。

传说唐朝末年,宣武节度使朱温作乱,逼唐昭宗李晔于公元898年迁都洛阳。在途中,何后临产,太子呱呱落了地,这就是后来的明经胡氏始祖李昌翼。

昭宗皇帝知道逃不脱虎口,就将太子托付给随御驾东迁的太监胡三公(胡清,婺源人),胡三公临危受命,不顾个人的安危,将太子带回了婺源考川。

就在不久后,昭宗在洛阳被朱温杀害。公元904年,德王裕等九位皇子也惨遭杀害。李唐宗室只剩下了哀帝,而李昌翼隐居在外。

婺源素有“十胡九汪”之说,胡姓特别多,胡三公以爷爷的身份收养了太子,为掩人耳目,又把李昌翼改姓为胡。几年之后,年少的胡昌翼就以天资聪慧闻名遐迩,弱冠后登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明经科进士.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明经公。胡三公眼看着胡昌翼已经长大成人,就出示了当初从宫中带出来的御衣,把他的真实身世告诉了他,胡昌翼听完之后无意再入仕途,于是隐居于乡中,开设书院,传道授业解惑。

虽然胡昌翼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是不久他的身份还是被乡人知道了,乡人也不忌讳国法,纷纷尊称他为太子。胡昌翼在乡里好善乐施,曾经为了便于乡人出外,而伐木架桥于二十四都朱源溪上,乡人称这座桥为“太子桥”。

李昌翼改姓为胡之后,他的子孙再也没有恢复到李姓,原因是李昌翼留下家规,不许后辈再姓李,以此报答胡三公的养育、覆翼之恩。但明经胡氏与其他胡氏毕竟不同,所以在胡氏之前加上了“明经”二字。

胡昌翼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当了绩溪县令,成了胡开文、胡雪岩、胡适的先祖,二儿子到了歙县,只有小儿子留在考水守墓,但小儿子到了第五代胡士良的时候,他也出去了,成了黟县西递村的始祖。

李昌翼与胡三公生活在婺源考水,死在考水,葬在考水,有意思的是,历代许多名人之墓都已无处寻踪,但这两座墓至今还在。

不过今天能看到的墓是新修的,墓碑上刻着“先祖明经胡公之墓”,碑两侧有联,分别是“明经胡氏,三延并茂”。三延并茂说的是他三个儿子(三房)都很发达。

由于李昌翼被托付于胡三公,并改名为胡昌翼,其后裔后来发展成皖赣巨姓,成为胡姓的重要一支,被称为“明经胡氏”。胡昌翼也因此被明经胡氏族人尊奉为始祖。

由于唐昭宗姓李,明经胡氏是由李姓改为胡姓,与李姓同宗,所以,为了铭记先人、不忘源流,明经胡氏历代家谱多有“胡李不婚”的祖训,翻检现存的“明经胡氏”家谱,的确很少见到胡李通婚的例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24
1、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死后谥为胡公。《逸周书�6�1谥法解》云: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陈侯能保境安民,又长寿,故谥为胡。后世以谥号为姓。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
  2、出自姬、归姓,以国名为氏:
  ① 一个是姬姓胡国,在河南省漯河市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
  ② 一个是归姓胡国,在安徽省阜阳。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
  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都以胡为姓,国人都以胡为氏,称胡氏,形成两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为胡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另汉代太御胡广,本姓黄,后改为胡姓,其子孙以胡为氏。又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后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增加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孙皆为胡姓。
  5、唐昭帝后裔改的姓氏。唐朝末年,朱温篡位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为了保住自己的后代,昭帝托他的贴身侍卫、今安徽歙县人胡某某带其子逃往家乡,遂在皖南留下一支李氏胡姓后人。据说著名学者胡适就是李唐宗室的后裔。
第3个回答  2020-04-16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胡氏还有两支源於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周代有异姓诸侯「胡」国,在安徽阜阳县。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还有两个来源,其一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胡骨氏」(为魏献帝之兄的姓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胡」氏。另外,据《周书.李远传》所载,敕勒有胡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