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什么哲学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如题所述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简介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秦汉之际演变成独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教派--道教。
  道家哲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先秦道家、 秦汉黄老之学、 魏晋玄学、 隋唐重玄学与宋元内丹生命学等五种历史形态(以及现代正在酝酿构建的新道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1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第2个回答  2016-05-26
最经典的道家经典,是目前世界上翻译版本最多的文字。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1-2]
第3个回答  2016-09-22
道家思想,清静无为。
然而再深层次一些的探讨,《道德经》的内容是老子以清静无为的思想体系翻译一遍《易经》的内容。
易经是核心,老子在当国家图书馆长的时候,遍阅《易经》,以其清静无为,飘逸出尘的思想重新诠释了易经的一面,写了道德经,但是只要深研易经的人,就能从道德经中看到大量的易经的阴阳对照的逻辑思路,甚至于占卜的信息。
而孔子见到老子的时候,私下老子劝导他到鲁国来当图书馆馆长,所以孔子后来说了“加我五十学易”的名言,那个时代的《易经》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战略级科研书籍。是很难看到的。
而孔子后来的文章,除了《十翼》以外,多是用易经的思想,来担当世间的事情,处理世间的事情。
老子的《道德经》,出世间,飘逸,巧妙的隐藏了易经。
孔子的诸经,入世间,稳实承担,把易经的思维拆分成千万分微小的元素,融入每一个字中。
第4个回答  2016-08-07
道德经主要阐述无形之大道的体、相、用。
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无形无相不可指陈,但是功用无穷。
道生万物而不属于任何物,道生万法而不属于任何法,一切语言文字,一切知识技艺,一切规律法则,都是在道这个本源上运行的内容,语言无法阐述道之全貌,故曰非常道。人人都在大道中行,百姓日用而不知,因其不知故不识。然而大道却又无处不在,无物能覆,无物能染,只在日常运用中就可直取大道本源。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达于无为,无为无不为。见道的捷径就是减法,减去一切属于内容的东西,剩下来不可减的就是道,可离非道也。
老子不仅描述了大道的体,在相和用上也有很大的篇幅,在相上就是相对论,有无、高下、音(无响)声(有响)等等一切事物总是相对而成立的,比如没有小的比较,就不会有大的概念,所以整个世界是平衡的,只是人为的观念加以区别而有了取舍,徒不知有为的管理是一种对平衡的破坏,打破旧的平衡然后形成新的平衡,万物都会自动趋向平衡状态,这种平衡并不是人类意识定义的平衡,而是保持存在的一种基本功能。人总是一厢情愿的去维护某些事物,同时又想消灭另一些事物(儒、墨、法等等),老子对这种蚍蜉撼大树的行为嗤之以鼻,因为管理者也是大道的一部分,并不能独立于大道之外而去制定规则,所以都是徒劳的甚至适得其反的,原因就是认识能力还不足以窥探道体以及道用的全貌,所以老子提倡无为而治。
老子对大道的描述,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阅读了大量的上古书籍(他是周朝的图书馆长),然后按照前人的方法逐步的真实体悟到了大道的存在,后来佛家的禅宗和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下
赵州禅师语录~
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师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
禅师和老子都不约而同的否定了意识思维的主宰作用。
个人认为世界几大宗教都是在描述同一个事物,只是称谓不同,佛,道,上帝,真主,可惜徒子徒孙们把这些想象成了具体的超自然存在,甚至有意的来神秘化妖魔化,以达到统治者愚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