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前的卫生常识有哪些内容

体育锻炼前的卫生常识有哪些内容

体育卫生是指为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体育锻炼条件和环境所应采取的卫生措施和要求。违反体育卫生原则和要求而盲目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会导致各种运动伤病,损害人体健康。\x0d\x0a一、运动环境卫生\x0d\x0a人体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体内物质代谢增强,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受环境的影响就会更大。因此,要获得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锻炼效果,就必须注意运动环境的卫生。\x0d\x0a1、体育活动时应注意空气的卫生状况\x0d\x0a由于进行体育活动时,体内代谢加强,肺通气量增加,若空气中含有有害成分,运动时吸入体内的有害物质就比平时多的多,对身体的危害更大。因此,应当选择空气清新没有空气污染的地方进行锻炼。\x0d\x0a(1)若在有废气排出的工厂附近,则应在工厂的上风侧进行运动。\x0d\x0a(2)在城市中心,则应避开上午和下午交通最繁忙的时间,因为此时汽车排出的废气最多,交通干道两旁20m内的空气都会受到较重的污染。\x0d\x0a(3)不应在人数较多,通风换气不充分的体育馆或密闭的室内进行体育锻炼,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可使人头晕、运动能力下降,产生对人体的不良影响。\x0d\x0a(4)不应在雾中进行体育活动,空气中的水气形成雾,雾中多含有尖埃、细菌和有害物质,对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x0d\x0a2、气温、气湿的变化与体育锻炼\x0d\x0a(1)在高温环境下运动产生的热量会蓄积在体内而使体温升高,一旦中枢神经的温度升高,就可能引起一系列的机能失调,甚至死亡。同时由于机体以大量出汗来增加蒸发散热,体内大量水分和无机盐的丢失,可引起脱水和热痉挛等病症。\x0d\x0a(2)气温过低可使肌肉僵硬,粘滞性提高,因而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还会造成机体的局部冻伤或全身体温降低,当大脑温度下降时,可发生意识丧失、甚至死亡。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注意减少在低温下活动,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作。进行一般体育活动时的适宜气温为15℃左右,进行马拉松跑等大负荷运动时的适宜气温为10℃左右。\x0d\x0a(3)室外运动时,要避免强烈日光过度照射,防止紫外线和红外线对人的损害。过量照射紫外线可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使表皮细胞破坏,释放出组织胺类物质,增进血管通透性,使皮肤发红和水肿,出现红斑;过量紫外线照射还可以引起光照性皮炎、光照性眼炎、头痛、头晕、体温升高、精神异常等症状。\x0d\x0a3、运动场地卫生\x0d\x0a体育活动的场地不能过于狭窄,球场或跑道周围应留有一定的余地。运动场地应无碎石杂物,木制地板应平坦坚固,没有木刺和裂缝,场地过硬、过软或过滑,不符合体育活动的要求,就会影响运动能力的发挥,并有可能造成意外的伤害事故。体育场馆的通风状况要好,保持恒温和空气新鲜。室外运动场地周围应无空气污染。室内或夜间的场地采光和照明要充足,光线要柔和、均匀、不眩目,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和避免发生运动损伤。\x0d\x0a此外,运动环境中的场地或水质要清洁,土壤或水中不应含有较多致病菌。否则,当人体与其直接接触时,特别是皮肤有破损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发生伤口化脓或粘膜发炎等病症。\x0d\x0a4、运动服装与器材卫生\x0d\x0a运动服装应符合运动项目要求,并具有透气性、吸湿性,既有利于身体活动,又能防止运动创伤,越野跑及马拉松比赛时最好穿旧鞋及旧运动服,防止发生足部水泡和皮肤擦伤。在炎热的夏季,运动服装应通气、质轻、宽松和色淡。在冬季,室外运动服装既要保暖,又不防碍动作的完成。运动后潮湿的运动服装应立即换掉,以免受凉感冒。\x0d\x0a运动器械要坚固,安装得当,并注意检查维修,防止生锈以及连接处脱落。器械旋转应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练习时发生冲撞而受伤。\x0d\x0a二、体育锻炼与合理的进餐时间\x0d\x0a饭后应休息2.5h,再进行激烈运动比较适宜。饮食与运动时间也不宜间隔太长,餐后4~5h,可出现饥饿感或血糖下降,从而影响人体的运动能力,并增加对蛋白质的消耗。有些学生不吃早餐而参加上午的体育课,这对身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空腹时间过长会出现神经肌肉振颤增强,血糖降低,同现注意力不集中、头晕、心慌等现象。经常这样,还会引起肠胃病的发生。运动结束后不宜立即进餐,这是因为消化系统的功能此时还处于相对抵制状态,因此,应当在运动后休息30min以上再进食。大运动量训练后应当休息45min以上。由于运动后会产生饥饿感,用餐时应注意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能暴饮暴食。\x0d\x0a三、体育锻炼后的洗浴与健康\x0d\x0a体育锻炼后洗澡不仅可以除去身体的污渍和污垢,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洗澡还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降低肌肉紧张,加强新陈代谢,消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x0d\x0a洗浴的水温不宜过高,时间出不宜过长,最长不要超过20min。热水浴的时间过长,一方面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后,大量血液进入毛细血管,使回心血量减少,结果是血流循环速度反而减慢;另一方面,大量毛细血管的扩张引起心输出量减少,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发生晕厥;心肌供血不足会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出现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这时一定要尽快平卧,并马上找医生来检查处理。\x0d\x0a桑拿浴和蒸气浴有镇静、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从而加速人体内由于运动而产生的代谢产物的排泄过程的作用,可以帮助消除疲劳。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要运动结束后立即进行桑拿浴或蒸气浴,因为这时人体需要散发掉由于运动体内产生的大量热量,高湿环境将影响这一过程,甚至导致热衰竭。因此,运动后一定至少要休息30min以后再进行桑拿浴或蒸气浴。\x0d\x0a运动后体内温度较高不要用冷水洗浴,冷水的刺激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体表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度增加,不利于疲劳的消除,并可能引起感冒等疾病。\x0d\x0a四、患感冒时能否参加体育锻炼\x0d\x0a人体患感冒时,机体的机能水平会有所下降,对感冒要积极进行治疗,并调整负荷量及强度。\x0d\x0a在锻炼安排上,如果仅有感冒症状,但是不伴有明显不舒服时,可在症状消失几天后参加正常锻炼;如伴有明显的无力、肌肉疼痛和淋巴结肿大时,应在病愈后再进行正常锻炼。\x0d\x0a五、体育锻炼时的饮水卫生\x0d\x0a在剧烈运动中或运动后,不应一次饮水过多,大量水分一下子进入体内,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首先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使血液稀释血量增加,因而加大了心脏的负担。血液中过多的水分要由肾脏排出,不仅迅速加大了肾脏负担,同时水分的排出,还导致盐分的损失。其次大量饮水后由于不能马上吸收,水在胃中存留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和食欲;如继续运动水在胃中晃动使人不舒服,并可引起呕吐。\x0d\x0a在此,最好在平时饮食中注意有足够的水分,在锻炼时尽量不喝或少喝。有时虽然感到口渴,但并不是体内真正缺水,而是由于运动时口腔和咽喉粘膜的水分蒸发和尘埃刺激,以及唾液分泌减少造成的口渴感。这样的口渴不应多喝水,可以漱口以解除渴感。\x0d\x0a在天热和出汗多的情况下,应补充水分,但要少量多次。每次150~200mL为宜,每次应间隔15min,以免胃肠中存留过多水分。此外,锻炼中或锻炼后不宜喝凉水,更不要立即吃冷冻饮料,因为冷刺激会对胃产生强烈刺激,造成胃痉挛和消化不良。\x0d\x0a六、女子月经期的体育卫生\x0d\x0a身体健康、月经正常的人,月经期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做徒手操、活动性游戏、打乒乓球等,可以提高和调整神经系统的活动,改善人体的功能和情绪。参加体育活动可交替收缩和放松腹肌和盆底肌以起到按摩子宫的作用,有利于经血的排出。一些月经病的患者就可以采用体育疗法。所以只要不是严重的痛经、经血量过多或有严重的妇科疾病,就不必过于限制其参加体育活动。\x0d\x0a经期参加体育锻炼,应当注意以下几点:\x0d\x0a(1)适当减轻运动负荷,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对月经初潮的少女,由于她们的月经周期不稳定,负荷更不宜大,要循序渐进,要逐步养成经期锻炼的习惯。\x0d\x0a(2)运动时,要避免做剧烈的、大强度的或振动大的跑跳动作(如长跑、疾跑、跳高或跳远),也不要做腹压过大的动作和力量性练习,以免引起经期流血过多或子宫位置改变。\x0d\x0a(3)月经期不宜游泳,在月经期,具有自洁作用的宫颈管中的粘液栓被排出,子宫内膜血管破裂开口,内膜脱落,形成一个剥离的创面,子宫口稍稍张开,阴道内酸度降低,在此种情况下水,会增加感染的机会,病菌可能侵入内生殖器官,引起炎症。此外,月经期下肢和腹部受凉也不利于经血的排出。\x0d\x0a(4)月经期间应避免寒冷的刺激,特别是下腹部不要受凉。如果进行冷水锻炼也应暂时停止。\x0d\x0a(5)如果出现月经紊乱(月经过多、过少或经期不准)或痛经(经期下腹部疼痛),月经期间应停止体育活动。\x0d\x0a女运动员在月经期间,如果月经正常,无特殊反应,可以参加训练。但在开始时应减上运动负荷,促进身体适应,然后逐渐增加运动负荷,并应加强医务监督。\x0d\x0a至于月经期间能否参加体育比赛的问题,对于以健身为目的的人来说,没有必要在月经期间参加比赛;对于训练水平差的运动员,特别是月经初潮的少女,月经期间不宜参加比赛。因为比赛时运动强度很大,精神紧张,神经系统往往不能适应,容易引起内分泌腺的机能失调,导致月经紊乱、痛经或闭经(月经停止达两个月以上)。平时有经期参加训练习惯的、训练水平较高的女运动员,月经中以参加比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7
(一)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指运动锻炼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其目的是打破安静时的身体生理平衡状态,调动内脏各器官系统迅速地从安静过渡到运动状态。准备活动的作用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扩大肌肉,韧带、关节的活动范围;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加强心血管和呼吸器管的活动能力,使机体各方面的功能达到适应锻炼的要求,预防或减少因运动锻炼而超生理负荷出现的运动损伤。准备活动量的大小和时间长短,应根据锻炼项目、内容、强度以及季节、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达到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自我感觉灵活、舒适即可。
(二)运动饮水和饮食卫生
1.运动饮水卫生
运动中的饮水应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同时应饮接近于血浆渗透压的生理盐水或含少量蔗糖、果汁的饮料,以基本维持机体在运动时失去的生理平衡。剧烈运动时和运动后,均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如果在运动中饮水过量,会使胃膨胀,妨碍膈肌的活动影响呼吸。同时,因大量饮水会使血液量增多,增加心脏、肾脏的负担,有损健康。
2.饮食卫生
运动中或运动前不宜大量进食。由于剧烈运动的颠簸作用,会因食物的重力而牵拉肠系膜,引起腹痛。同时,因运动的需要,大量血液流进骨骼肌,使胃肠的血液减少,消化机能减弱,因而饭后即刻运动和运动中大量进食,都是不符合卫生要求的,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
(三)运动后要做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可使人体较好地从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使身体得到新的平衡。运动对身体生理平衡的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生理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会随着运动的停止而同时消失,恢复身体的生理平衡。如呼吸和血液循环,在运动停止后还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它们需要有一个恢复过程,这种恢复应是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恢复。整理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恢复过程,而是通过放松活动,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使肌肉中血液畅通,有利于偿还氧债,排出二氧化碳和清除代谢产物,减轻肌肉酸痛,使被打破的生理平衡逐渐恢复或超量恢复原来水平以形成新的平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