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是通过那些功能获利的?

如题所述

滴滴公司从乘车费用里面抽取20%-30%的利润,作为平台管理费。比如乘客支付打车费10块。滴滴抽走两块,八块给司机。

拓展资料:

滴滴出行是涵盖出租车、 专车 、 快车、顺风车、  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2015年9月9日由“滴滴打车”更名而来。 2月1日起,滴滴出行今起正式在上海取消加价功能。

2018年1月17日,滴滴宣布共享单车平台(滴滴出行App内标签为“单车”)将在北京、深圳上线,平台目前包括小蓝单车和ofo小黄车,其中小蓝单车将免押金骑行。

2018年1月19日,滴滴出行叫车平台登陆台湾试营运,推出“滴滴计程车”和“滴滴顺风车”两项服务。共享单车之一小蓝单车在爆发经营危机后,不少用户遭遇退押金难问题,其经营权转移至滴滴公司后,用户退押金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3月21日,两名广州小蓝单车用户将小蓝公司和滴滴公司告上了法院;  4月18日,浙江省运管局约谈滴滴,要求清理不合规网约车 ;5月10日,河北保定约谈“滴滴” ,要求停止违规经营行为 。

5月16日,滴滴公布滴滴顺风车阶段整改措施,顺风车用户标签和车主评价功能全部下线,车主每次接单前需进行人脸识别。8月6日,旗下汽车服务平台正式升级为“小桔车服”公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一、6 年巨亏 390 亿,今终于盈利

近日,滴滴总裁柳青在接受 CNBC 采访时表示,滴滴的核心业务——网约车业务已经在疫情前实现盈利。

“我可以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核心业务已经盈利或者说小幅盈利。”

柳青并没有透露具体的数据和盈利指标,她表示,盈利是一种战略选择。

这是滴滴首次对外宣称实现盈利。创始人程维在 2017 年底定下的 2018 年“整体微盈利”小目标,延迟了 1 年多实现。

在此之前,滴滴给外界的形象一直是深陷亏损泥沼。2018 年,程维在一封内部信中表示,滴滴2012 年成立以来从未盈利。有数据显示,滴滴 6 年累计亏损高达 390 亿元。

官方解释亏损主要是由于补贴投入巨大,从司机订单中所获得的抽成收入也几乎悉数投入到了补贴上。程维在上述内部信中表示,2018 年上半年,滴滴对司机补贴、奖励、乘客优惠等各项总补贴返还金额已达 117 亿。

其实近两年,滴滴对司机端的补贴是在下降的。滴滴快车司机王元告诉 InfoQ,他在 2018 年年中刚入行时,每天能拿到的补贴在 150 元左右,一个月下来有四五千元补贴入账,正常也有 3000 元。但大概从去年夏天开始,补贴就渐渐减少了,到去年年末时,补贴就基本没有了,现在只有在特殊天气出车、订单量达标等情况下能拿到奖励。

不过他表示抽成没有发生变化,仍是 25% 左右。这不禁令人猜想,滴滴难道是靠减少补贴实现了盈利?

成立 8 年来,滴滴一直在烧钱的路上。前期烧钱“打仗”,后期烧钱扩张市场份额。

滴滴创业之初“战事”不断,先有劲敌快的、大黄蜂,后有外来的强敌 Uber,战事胜负的焦点被放到了谁的价格低,谁的补贴多上面,本质就是烧钱。

2015 年情人节这天,滴滴与快的选择以“联姻”结束战局。随后的 5 月 17 日,滴滴快的均宣布停止对乘客的现金补贴,截止这一天,滴滴表示,它已经补贴了超 14 亿元,快的也称自己已补贴了近 10 亿。

而之后,与 Uber 的 3 年激战更是烧钱甚猛。2016 年,滴滴的早期投资人朱啸虎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披露了一些交战的细节,他表示,双方在打了一年半时,Uber 在中国市场已烧了 20 多亿美元。至于滴滴烧了多少,朱啸虎没有透露,但恐怕不会少于这个数字。

除了补贴,业务激进扩张、政策监管成本高等也是导致滴滴亏损额居高不下的原因。

伴随着 Uber 退出中国,滴滴在中国网约车市场一家独大,不过它并没有选择安静的做”一哥“,而是开始了疯狂扩张之路,迅速开拓了国际化、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汽车服务、金融、网络安全、云计算等诸多业务,今年,滴滴又新上线了“跑腿”业务,送人的滴滴也要开始送货了。

在网约车主业上,滴滴还面临美团打车、曹操出行、哈罗网约车、首汽约车、嘀嗒顺风车等新的竞争对手来抢夺市场份额,无论是扩”疆域“还是守”江山“无疑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2018 年本被滴滴视为冲刺盈利的关键之年,没想到流年不利,接连发生的顺风车安全事故令其陷入舆论旋涡,顺风车业务也因此下线一年多,再上线后已低调了许多。顺风车是滴滴少数能盈利的业务之一,下线风波让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滴滴按下了暂停键。监管令下,滴滴的安全运营成本增加了不少,在“All In 安全”的战略下,该项支出还将继续。

在 2019 年 2 月的月度全员会议上,滴滴宣布全员过冬,决定聚焦主业,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并决定裁员 15%,波及约 2000 人。

在这样一系列不利的内外部环境下实现盈利,对于滴滴来说,着实不易。至少说明,它或许有可能从过去这一年多的危机状态中抽离出来,重返巅峰。

二、对手 Uber、Lyft 艰难生存

今年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黑天鹅对于全球共享出行行业而言,无疑是一记重拳。

柳青在 CNBC 的采访中坦言,由于新冠疫情爆发,武汉及国内其他城市管控严格,国内网约车市场实际上被关闭了数周,滴滴业务量跌幅很大。

滴滴司机王元深切感受到了疫情带来的接单量大幅滑坡。他从 4 月份回北京出车以来,平均每天的接单量和月收入比疫情前减少了 2/3,以前一天能跑 20 多单,日收入五六百元,现在一天最好的时候能跑 200 元就不错了,最少的一次,他跑一天只拉了一单,最多的时候仅能拉 10 单。

柳青表示,最近几周,随着疫情放缓以及中国开始放宽旅行限制,公司业务正在恢复中。滴滴在国内的乘车量已经达到疫情前的 60%~70% 左右,是 2 月份低点的 5 倍。

她认为,滴滴是网约车行业坚定的长期投资者,疫情不会改变滴滴的长期潜力。滴滴目前没有裁员或融资计划,

“我们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强大”。

1. 与滴滴相比,老对手 Uber、Lyft 现在的状况可以说是非常“惨”了

5 月 9 日,Uber 发布了 2020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在 Q1 季度,Uber 营收 35.4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净亏损为 29.36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10.12 亿美元)相比,亏损幅度同比扩大 190%。

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Uber 首席执行官 Dara Khosrowshahi 坦陈,该公司的乘车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在 4 月份下降了 80%。

为维持公司经营,管理层不得不采取更为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本周三,Uber 宣布裁员 3700 名全职员工,约占员工总数的 17%。更早之前(4 月 29 日),Uber 就在讨论一项裁员约 20% 的计划,波及约 5400 多人,裁员计划将可能在未来几周内分阶段宣布。

5 月 10 号,是 Uber 上市 1 周年的日子。回顾这一年,这家“网约车鼻祖”经历的不是荣光,而更多的是困顿。自上市以来,Uber 裁员的步伐就没有停过。上市不到 5 个月,Uber 已密集启动了三轮大规模裁员并累计裁掉近 1200 人。这次更是创下史上裁员人数之最。

这次疫情让本就积重难返的 Uber 盈利时间表更不明朗。Uber 预计,疫情打击或让实现盈利的时间点延迟数个季度。Uber 首席财务官 Nelson Chai 在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原来制定的在 2020 年第四季度实现调整后 EBITDA (利息、税收、折旧和摊销前的收益)盈利的目标,要到 2021 年的某个季度才能实现。
第2个回答  2020-10-09
 一些出租车司机选择安装某些打车软件,除了方便接客人,有的则是冲着软件公司的补贴。“手机话费、流量什么的,都有送过。”一位姓李的司机告诉记者,他安装了两款打车软件,既可以通过更多的平台拉到客人,也可以享受多重优惠。
  在一款“微打车”软件的官网上看到,网站标有“司机流量补贴计划”等活动,“每月登录15天,在线满8个小时,就补贴40元的流量”。
  对乘客来说,通过使用打车软件也能得到实惠,一些软件公司对前三次使用公司软件的乘客也会进行奖励,每单补贴10元话费。今年四五月份时,大黄蜂“手机打车”发起“打车送话费”无限量活动——活动期间,只要成功使用大黄蜂打车,次日即可得到十元话费的奖励。
  打车软件拉客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上海。据报道,8月开始,广东打车软件的角力完全进入白热化状态,“烧钱”手段极为“疯狂”:对乘客和司机“重磅出击”,奖话费、送礼物,无所不用其极;也有随机抽取幸运乘客,提供免费坐车服务,还赠送水、棒棒糖等小礼物;甚至有推出8月31日前叫车成功即送10元话费活动的,并且不限次数……
  对比打车软件公司的“烧钱”方针,大家不免疑惑,他们如何盈利?“靠融资。”一位业内分析师对记者直言,“很多投资者如今都看中了这一块的利润,所以打车软件公司不会缺钱。”不可否认,打车软件在短时间内一拥而上,无非是市场资金看中其背后的巨大利润。很多风险投资甚至只和打车软件公司谈了几十分钟就马上决定投钱。
  目前打车软件市场上,包括嘀嘀打车、快的打车、打车小秘、大黄蜂等在内的多家公司都成功获得融资。其中,打车小秘获中国宽带产业基金数千万美元的融资,嘀嘀打车获腾讯1500万美元投资,大黄蜂获晨兴创投数百万美元投资,快的打车获阿里巴巴400万美元。“打车软件的‘零收费’、‘烧钱’模式只是开端,公司最终的目的是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对记者指出,很多打车软件公司希望通过免费服务提升知名度,并且尽快抢占市场份额,进而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待消费者使用习惯形成后再行收费,巨大的经济效益会显现出来。同时,软件开发公司可以通过广告、信息服务等其他渠道赚取收益,从而维持正常的经营。
第3个回答  2020-10-09
本来,打车软件的商业模式是很简单的:乘客如果加价叫车,打车软件抽点接单司机的小成。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应用,一个细分的市场,属于有市场前景、但赢利空间不大的行业(也有人分析说是有很大的空间,但我个人认为还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跟线下推广有关的行业,一家独大很难;而竞争激烈的市场利润又不会太大)。但在北上广,打车软件可以做到成为一个“常用的、必备的、手机支付的”应用。结果,这个“常用的、必备的、手机支付的”属性把风给招来了,然后猪也飞上天了。移动互联网正在颠覆或者说已经颠覆传统互联网,而腾讯和阿里都要占据移动支付的入口。入口的价值是巨大的,传统互联网如三大门户、如hao123,移动互联网如微信、如91助手。所以支付入口的价值也可以想象。你在淘宝上买东西,付款更愿意在电脑网页上付吧?因为速度更快,输入更方便,屏幕也更大。所以即使有手机淘宝,但也很难形成足够强大的移动支付习惯。而你打车,不会打开电脑网页去叫车吧?不会把电脑搬到车上去付钱给司机吧?你只能用手机,必须用手机。而打车的人群又足够广。打车花的钱也不多(相比之下,补贴就显得好多啊;要是你买个车,补贴个十几块钱,我相信你很愿意把这钱砸到两个马老板的脸上的)。所以,打车软件是培养移动支付的绝佳方式。因此,腾讯和阿里即使花上19亿美金,只要能将用户手机支付的习惯培养成用微信或者支付宝钱包支付,或者说让用户认为微信或支付宝钱包是移动支付的第一品牌,就不算亏,不不不,就绝对是赚大发了。最近马云请全国人民K歌,也是这个意思(大马哥善炒作,小马哥一般不喜欢这么干)。现在,竞争成这样,搞得一般打车的人不装两个软件,司机同学都不让你上车;司机和乘客大家就都偷着乐吧。而目前看来腾讯和阿里其实也没花多少钱,效果却是显著的,这两家巨头花了钱,但更是赚了。不过我个人认为,腾讯得利更大。因为本来阿里是做电商,腾讯是做社交。现在阿里还是做电商,腾讯还是做社交,但是企鹅的另一只脚已经踏在了电商的门槛边上了。
第4个回答  2020-10-09
收取佣金呗